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35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822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932.
美与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的修养来自美育。创造性人才和创新性思维与高尚的 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连。美与审美习惯的养成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933.
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关注身体就是在关注人的主体性;同时,美学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美学既是有关身体的话语,也是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在以身体的名义建构着审美意识形态话语。  相似文献   
934.
本文论述了音乐审美和养生的双重功能,揭示了音乐审美与养生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现代人养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3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境界说”,并且用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概念,本文对其中的“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936.
文章从谚语的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等几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旨在探寻谚语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永葆魅力的原因,同时指明谚语是一种由它的民俗美、哲理美、修辞美等审美特性构建起来的民间审美文化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937.
日常生活中会话话语的审美有别于文学艺术审美,它具有审美感知的真实性与审美心理的零距离特征,对会话话语的审美是审美主体根据语境信息进行审美理解和审美价值判断,是审美主体从纷纭繁杂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美。  相似文献   
938.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道化"剧在艺术上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其"仙-凡-梦-仙"的戏剧结构模式是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神仙道化"剧的曲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39.
由于中华美学思想没有彻底的区分美和善,因此导致对审美功能的多重定性,即不仅包括审美本身的作用,也包括伦理性的功能,而且,各家学派的美学思想也有差异,所以导致关于审美功能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940.
《Mobilities》2013,8(2):204-217
ABSTRACT

Prominent artists and activists have documented, collected and appropriated discarded materials of refugee journeys, such as life jackets, rafts and clothing, transforming them into largescale artworks. Material belong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gration experiences. However, materials are often used as representational measures of rights to movement, mode of travel and refugee statu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mobilis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s into artworks raises questions on the material agencies operating within global representations of refugee mobilities. Discussing recent artworks of Ai Weiwei, I explore the emerging material aesthetics that open alternative dialogues on migration flows and mobilities fu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