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938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仰观俯察”、“远取近求”的艺术观照方式,构筑了华夏民族独特的认识自然、省悟人生的思维及审美模式和艺术生成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诗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特有的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筠至迟在嗣圣元年(684),被度为道士,主度者应是潘师正。其后,兼修儒经。因科举不第,才笃志于道。道名日振后,被征至京师,入官方道士籍。后,入嵩山,师从冯齐整习正一之法。后,再次被诏。有感于政局将乱,东下游居。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宣城。  相似文献   
103.
把自然科学原理引入绘画 ,运用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原理 ,融合科学精神 ,实现了精确地摹仿和再现物象 ,构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粗线条地阐述了在版画教学和创作中素描、黑白画、写生、技法等环节各自的作用和相互联系。重点谈及了素描在版画教学中的重要性,黑白画的构成性,技法表现的形式性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目的性。文章中所谈及的各个要点均为自己从事版画教学之心得。  相似文献   
105.
缺失文化底蕴和急于事功是当今花鸟画坛存在的隐忧.湖南画坛"三老" :王憨山、易画境、欧阳笃材,苦追传统数十年,至晚年方各创新路独树一帜,是继承和创新的"样板".继承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是目的.思想、生活、技法是创新的"三大法宝"舍此别无坦途.  相似文献   
106.
高师美术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所沿用的西画造型体系与中国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致使中国画教学难见成效。分析造型基础课与中国画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高师中国画基础课教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论述了传神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位置,“神”是包括绘画在内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并阐述了在传神的原则提导下,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8.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顺缘观万物不能得到究竟看法.  相似文献   
109.
道家美育思想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作为中国的美育流派之一,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但它一直作为美育潜流存在,学术界对此关注甚少。本文试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塑造人的美的措施和途径三个方面对道家美育思想进行现代阐释,以期给予现代美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0.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画工曲笔的契机和缘由,帝王与昭君及后宫嫔妃间感情纠葛的细腻描摹,以及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等三个方面与中国原著的焦点截然不同。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的迥异。它融入了浓郁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为我们体悟两国风土人情的差异、把握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