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938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31.
从二三十年前,漆画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它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崭新面貌。以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指出中国漆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当代的发展趋势,历届全国美展有关漆画作品的创作情况和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利用多种新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如何反映当代价值,如何丰富漆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和作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2.
从"摄影取代不了写实油画,反而给写实油画带来新的活力"和"现代主义绘画也没有取代写实油画,而且他们的探索客观上提升了写实油画家的语言自觉的意识"这两个角度对写实油画死亡论的观点进行了相应地辩驳。  相似文献   
133.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4.
叶维廉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诗学大家,其诗学的根深植于诗歌创作和中华文化,同时又极富理论智慧和世界眼光。叶维廉诗学的特点在于其把诗学建设自觉纳入一种道家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诠释,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一种道家文化的眼光来诠释诗学问题。有根的诗学使叶维廉先生的诗学进一步超越了对于文学规律的寻求,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美学和诗的哲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5.
“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齐谢赫所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就"气韵"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全面的论述,并且在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6.
《母亲》写作、出版前后的特殊遭际和所受到的特别关注,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小说。丁玲以自己母亲为原型,精心塑绘了平凡而可敬的母亲形象。小说带有自叙传性质,揭示了生动流走的母亲成长历程,驾驭了灵活多样的刻画人物方法。其中精微的心理分析借鉴了“欧化的形式”,小说的鲜明亮点是湘味浓浓的风景画描写和“大观园”式的风俗画描写,其所以如此着意彰显这些内容源于陪衬人物的需要、作家的乡恋情结以及“个人无意识”。小说语言以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特色,俗中见雅,雅俗兼容。全书风格从容淡定,清丽俊逸。  相似文献   
137.
宋代文人与道士交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别后寄诗四种。他们交往的原因包括知识层面上的向道士问道、超越世俗的精神满足和心理安慰。他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有寄赠诗作、登门拜访、临别送行、文化修养层面的切磋技艺、诗酒唱和以及从心态层面上  相似文献   
138.
线条是中国人物画的精脉,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是带有主观性的、带有情感的语言。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是极为丰富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分析中国人物画的名画和历史,对中国人物画线条基本类型、线条练习、线条运用的研究,探讨中国人物画线条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9.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起,人们发现形式主义已经走到了最残酷无情的绝对状态,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艺术上已经走进了一个彻底的死胡同。这种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激进还原的艺术得出了格林伯格学说的逻辑结论,即现代主义绘画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平面性,而现代主义雕塑则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立体感的清晰度。本人的批评既是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理论的批评,也是对极简主义的格林伯格式鼓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0.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