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632.
陈小林 《殷都学刊》2008,29(3):103-108
杨家将故事和水浒故事极为类似:小说构成方面,杨家将小说和《水浒传》都是分段缀合结构,成书过程都与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相关;人物渊源方面,杨志是杨家将后裔,鲁智深和杨五郎很相像,杨温的故事被《水浒传》吸收;具体情节方面,双方都有衅起良马、五台山参禅、征辽、还愿等内容,而且彼此之间明显有借鉴关系。考察双方的这些相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33.
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在文革潜在写作和反思文学阶段还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被社会认同.待到寻根文学阶段,作家们对道家话语的张扬和建构已经自觉化、公开化.韩少功、阿城们在他们的理论陈述中鲜明地表现出对道家文化的张扬姿态,阿城所塑造的王一生等形象与道家的"真人"人格理想具有相同之处,汪曾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桃花源情结"及对"水的感觉"的追求也与道家"质性自然"等思想相同或相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寻根文学作为发生的中介物,终于使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完成了"继续不断的建构",并使之获得了话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34.
〕文章集诸家女性小说对男性描写,揭示男性不只是坚强与成功,而同时是软弱与挫败  相似文献   
635.
儒家司法思想以人性论为根据,人性中趋恶的因素及国家对其予以合理限制是司法权赖以存在的前提;司法的地位在于辅助德教,司法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司法的价值一是"仁道",二是公正;司法的目标是促成德治、仁政或礼治社会的实现。先秦儒家司法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仁道价值的不懈追求,而这种仁道价值与今日之人道主义在关爱人、尊重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道家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人道必须效法天道的理论学说,在司法问题上也主张司法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从而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司法理念。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经典《黄帝四经》提出的"秋冬为刑"说,后经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论证而被确立为一种司法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黄帝四经》提出的"精公无私而赏罚信"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阐述了公正司法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636.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中,都有代表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机智人物。巴渝地区就流传着安世敏的故事,他被人们称作“整人大王”,同时也是智慧的化身。通过对该故事的田野调查,从故事的文本与传播语境两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37.
道家自然美学可分为两种内在构架不同的文论形态:无心自然文论与率性自然文论。这两大文论形态在表层的入思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个是在自然之美与审美心理的二元预设模式中申诉其文论理念;一个是在自然之性与文明桎梏的二元预设模式中切入其文论问题。然而统而观之,两者的终极思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本心与自然同化、本性与外物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思考美学问题的,都将自然运化、不受束缚、率性抒写、不假雕琢当作至高的美学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38.
《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经》对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因其形成时代不明确而未引起当代道教研究的重视。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中经》与《玉历经》的关系,然后主要从主张元气、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太一、中黄的宗教信仰,重视丹田、太一紫房的修炼方法,所见官制称谓之特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老子中经》的形成时代,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  相似文献   
639.
流行于福建与台湾的闾山教一向被当作道教,但在事实上,闾山派巫法原属于佛教密宗的瑜珈派。在历史上,闾山派从瑜珈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巫法,而后成长为巫教,再后被纳入道教系统,完成了从佛入道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0.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两者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却都产生了较为相似饷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