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9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83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577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08-110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张保凤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71-74
贾平凹的小说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这造成了阅读效果上的独特与生动,同时也导致了言说上的含混、朦胧与多义。从道家文化角度对其作品中的道士、隐士形象进行解读。从而柄示作者创作思雏的深层内蕴,即运用道士、隐士作为象征性符号,传达出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厦对现代人们惶惑心态的独特性思考与焦虑。 相似文献
73.
傅腾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6):12-16
由于诗歌能够展现宏伟的世界,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种种需要,因而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的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的发展证明从单纯的尊君重道到重人伦重个性;从立德、立功到颐养情性;从僵化到飘逸感人;从传统文论到近代美学,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演绎的艰难步履和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74.
谢后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演变。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化,即在佛经中印度故事的基础上,更换人物、处所、语言与细节,使之符合藏族的特点。同时使宗教思想有所淡化,文学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75.
全贤淑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122-126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商业活动和各类众多的商人形象,小说中阐述了商人对价值观念的独特理解和认识,诠释了诚信观念是仁义道德的折射和社会交往的追求,可以从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商业活动本身的需求、社会交往以及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观照小说中商人诚信观念及其产生的渊源,以及商人对诚信观念的守成. 相似文献
76.
77.
王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2):85-88
缅甸与我国边境傣族地区的居民在历史及现实中有过长期杂居或跨境而居的情况.其中缅甸的掸族与傣族皆属同族.本文在对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的分析中,发现两地民间故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文学母题,尤以智慧母题、傻儿母题、善良母题、狡诈母题为代表.两地民间故事文学母题的相似性,不仅说明缅甸与我国傣族文化传统价值的共通性,而且表明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审美倾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辩证美、幻想美、循环往复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8.
文章对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民间文化心理及道教情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紧扣丹霞地貌的色彩和形态两个特点,分别阐释了其与民间文化心理和道教情结上的契合,为龙虎山作为千年崖墓居所和道教祖庭的原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9.
张振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86-91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80.
罗争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85
文学发展史应该包括宗教文学发展史。宋代道教文学史一体自足,有一代宗教文学的特殊风貌。宋代道教文学文献体量庞大,不仅《道藏》等教内文献蕴藏丰富,《全宋诗》、《全宋文》等大型总集亦有大量存藏。宋代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为道士。从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上看,南方内丹修炼者的道教文学创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