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8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83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577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60-66
《老子中经》对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因其形成时代不明确而未引起当代道教研究的重视。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中经》与《玉历经》的关系,然后主要从主张元气、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太一、中黄的宗教信仰,重视丹田、太一紫房的修炼方法,所见官制称谓之特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老子中经》的形成时代,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 相似文献
702.
王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55-57,63
道家自然美学可分为两种内在构架不同的文论形态:无心自然文论与率性自然文论。这两大文论形态在表层的入思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个是在自然之美与审美心理的二元预设模式中申诉其文论理念;一个是在自然之性与文明桎梏的二元预设模式中切入其文论问题。然而统而观之,两者的终极思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本心与自然同化、本性与外物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思考美学问题的,都将自然运化、不受束缚、率性抒写、不假雕琢当作至高的美学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03.
游红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1):72-77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中,都有代表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机智人物。巴渝地区就流传着安世敏的故事,他被人们称作“整人大王”,同时也是智慧的化身。通过对该故事的田野调查,从故事的文本与传播语境两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04.
在诸多文学作品分析手段中,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是一种较为新颖而客观的分析手段。词汇分析工具Range可用于分析文学作品的词汇难度,而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的主题词表、关键词表、语境共现和主题词分布图等相关功能可更好地分析小说作品的要素。对赛珍珠短篇小说《圣诞的早晨》的语料库分析结果显示,赛珍珠的该篇小说作品整体词汇难度不高,Antconc软件的词表功能可以推测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Antconc软件的语境共现功能有助于对小说的某一要素进行详尽分析。运用语料库分析文学作品,可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5.
长江流域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但宫观造像方面却遗存难考、史料不足。从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看,目前只能收集到十三通南朝宫观碑记。这些碑记记载了宫观中的神祗与造像,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宫观造像的形制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当时道教造像的存在形态,即: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道教神仙的供奉仪式,但南朝宫观中普遍不设置神像。 相似文献
706.
王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2):45-49
在<占有>中,拜厄特不仅对经典神话和童话等进行了戏仿,而且还戏仿了罗曼司、侦探小说和教育成长小说等小说体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两对文学恋人在各自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所亲历的浪漫之旅,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以拜厄特对不同小说体裁的戏仿为切入点,探讨作家是如何将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扩大小说的内涵空间的. 相似文献
707.
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崂山茶文化创新需立足于崂山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道教文化作为崂山文化的主脉,为崂山茶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道教文化与崂山茶文化融合,发展崂山道茶文化、养生茶文化与休闲茶文化,实现崂山茶文化历史与时代的接轨。 相似文献
708.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7
道与言的关系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道家坚持道"自然无为"、"混成无形"。"道不可言",言不及道,二者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道家认为,要想超越道言悖反,一是要破除名言的人为性,使之成为自然的、"无心"的语言;二是要破除名言的区分性,使之成为混整性的、象化的语言。前者可称为"言无言",后者可称为"言象言"。"言无言"开拓出审美化的"天地之境","言象言"创造出审美化的"大道之象",这使得道家语言哲学,无论在内在精神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表现出审美化的倾向,并对中国诗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9.
刘艳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
明代话本小说中多有涉及徽州商人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而政治优势无多的徽州商帮的生存状况。这一时期的徽州商人以种种方式拓展生存空间:攀附、行媚官府官员;积极融入经商客地;乡人为伴相互扶助;血缘宗族为系共同经商。其间,有奔波营运的艰辛、远离故土的孤寂、官府凌逼的无奈,也有雄资在握、富甲一方的骄傲和便利。话本小说以其近乎史料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徽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710.
陈许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59-62
布雷特·哈特是专写以美国西部为背景的小说而闻名遐迩的美国作家。他的一生杰出之作当属短篇。他描绘了美国西部边疆拓殖时期的状貌 ,大胆地触及他的时代相当敏感的生活领域 ,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与成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