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8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83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577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张秀英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3)
道家学说中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儒家、法家不同之处在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尤其是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从而为我们今天如何做到以民为本起到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12.
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16-21
老子对"生"与"死"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生死之间的渗透与转化关系作出了深刻思考,建立了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生死观.庄子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提出了以"生死物化、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为徒、生死俱善、生死顺化、生死通达、生游死归"为主要观点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13.
刘保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43-4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14.
赵杏根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715.
道家养生理论,是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大经典为核心,建构了以道为本体,以阴阳为根本,以气为基础,以五行为框架,以天人相应与顺应四时为指南,以“追求无我修炼自我”为终极目的天体与人体的互动循环系统。这一套系统一旦确立,便成为了用以解释生命活动与长生保健的养生思想,也成为了后世的养生家、医家、道教徒面对生命活动问题的基础解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挥,在这一套生命科学的养生思想上,创造出更多元的养生观念。 相似文献
716.
李养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143-147
"以人为本"是中国当代社会进入新世纪,举国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儒学的人际和谐和道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与西方社会的人本思想本质不尽相同。以此对"以人为本"正本清源,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对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夯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未来社会人的不断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17.
传统儒家文人价值观的颠覆性叙述--论才子佳人小说结局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8-132
本文通过讨论才子佳人小说故事结局的设置,试图揭示它所隐含的一种个人享乐主义观念.本文认为,小说通过才子"辞官归隐"的结局处理,在淡化文人的社会责任、强化个人享乐之价值观念的同时,挑战了传统儒家文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18.
道教美术是伴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门类,它充当着中国文人精神自由翱翔的家园,是道教史迹与事迹的图像化表达,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它又常常浸泡于皇室贵族社会的祭祀庆典等文化活动之中,成为皇室祭祀庆典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祭祀庆典活动的顺利完成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具有庙堂性与贵族性气息。道教美术“雅”之精神的形成则是由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19.
张海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18-124
《文子》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对礼的起源、本质、作用及礼的弊端、制礼的原则等都有独到的思考,其礼学思想上承老子,下启庄子,是先秦道家礼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末世的产物,其本质在谦和敬。礼与德、仁、义一起构成圣人治理天下、统御万物的四种手段,但道德是本,礼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末之又末的手段,其作用仅及于一乡的范围。末世不可缺少礼,但礼破坏了人美好淳朴的天然本性,礼的出现带来了诈伪。制礼应该遵循简单易行的原则,因人情而制,因时变而制。 相似文献
720.
左洪涛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09-312
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道教词 ,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在文学史、诗歌史、词史中也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对丘处机道教词所表现的苦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真功等宗教思想 ,其外修真功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表现丘氏苦修的词作反映了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