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9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管理学   8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3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71篇
丛书文集   1830篇
理论方法论   308篇
综合类   7117篇
社会学   308篇
统计学   1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620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849篇
  2006年   724篇
  2005年   680篇
  2004年   678篇
  2003年   63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共产党宣言》中长期被遮蔽的文化思想已经在不断地被揭示出来。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属性是什么?其考察文化的方法论如何?与此相关,它对我们如何审视今天的文化有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有着进一步深入考察的必要。文章认为,《共产党宣言》文化属性的核心要旨是作为呈现意义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广义上的“人化”范畴。《共产党宣言》对文化的考察不是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描述性的或实证性的考察,而是文化哲学的考察,即,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所提出的作为呈现意义的思想观念之所以生成的本体论考察,在此基础上确立作为无产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所以,《共产党宣言》的现实启示就是要对今天中国现实社会中现存的作为呈现意义的思想观念做出符合唯物史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2.
词缀是汉语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其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念内涵和判断标准,二是 具体个案的判定。《中古汉语词缀考辨》正是从两个争议焦点着眼,完成了对汉语词缀研究核心问题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3.
吴昕孺是一位实力派诗人,也是“好诗主义”的提倡者、践行者之一。他的长诗《原野》堪称长篇巨制,既走出了新乡土诗派的阴影,又避免了掉入当前粗陋化写作的陷阱,且能别开生面,以现代性突进作为书写技法和叙述方向。吴昕孺以自己独立、清醒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以自己的探索和坚守,形成了一种颇具个性化的“书生写作”现象。  相似文献   
144.
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讲述了知识分子乌去纱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乌去纱的生存变迁实则对应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青春成长史、现代都市中的情爱史,以及在欲望时代中的命运史。《千年之痒》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本相和当代人的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45.
刘萧的长篇小说《筸军之城》,究其内部属性而言,实为当代文学制度规约下的宏大题材小说,其以浓厚的女性自我意识、家族观念和边地风情为写作基础,写就了超越的族裔认同、国族想象,并意图获得一种超越的文化认同;在叙事技巧层面,小说以替补与重复的方式塑造英雄,在母性情怀与男子气概之间寻求平衡,以此建构了筸军的英雄血统,进一步丰富了湘西世界的“边地”内涵。  相似文献   
146.
《怀河河畔》(The Banks of Wye)由著名的“鞋匠诗人”“农民诗人”罗伯特·布卢姆菲尔德撰写,记录了诗人1807年于怀河河畔为期十日的旅程。通过描绘诗化的美景展现出怀河附近的风土人情,以及依怀河而居的农民在圈地运动前后的日常生活变化,表达诗人对资产阶级侵占农民土地这一暴行的批判和对农民阶层的同情。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威廉·华兹华斯的著作《丁登寺》,在生态批评角度下,寻找圈地运动对怀河河畔居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新贫困视域下乡村转型的困厄与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 这使得新穷人现象日渐凸显,并成为影响甚至主导整个社会转型的核心线索。 作为新穷人的典型表现,乡村新贫困既包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村民难以获得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社会公认生活水准而引发的结构性贫困,也包括由消费欲望激发的社会心理性贫困。 由此,乡村消费转型表现为如下困境:私人消费中,个体消费认同在地和脱嵌的困境以及家庭消费规范物质化和人伦的两难;集体消费中,消费品“上移冶和“下乡冶的悖论。 为应对这些困境,必须从消费角度,破解“新穷困冶的结构性和文化困境,实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  相似文献   
14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是要服务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要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稳定的农村基础。 在不同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是不同的,尤其是 2035 年之前和2035—2050 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差异极大的。 2035—2050 年的目标是全面乡村振兴,2035 年之前则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打基础的阶段。 没有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就没有全面振兴乡村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分阶段实施。 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地方实践部门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时普遍误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性特征,有急于求成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9.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0.
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通过对三大元功能的介绍和应用对欧.亨利作品《警察与赞美诗》进行的分析。功能文体学为文学欣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人们更好的对作品有了深层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