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2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3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69篇
丛书文集   1806篇
理论方法论   296篇
综合类   6976篇
社会学   284篇
统计学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607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633篇
  2011年   872篇
  2010年   646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642篇
  2007年   830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665篇
  2004年   667篇
  2003年   607篇
  2002年   464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962.
尚永亮  洪迎华 《唐都学刊》2003,19(1):128-130
李商隐是一位在唐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其诗歌的整理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但对其文的整理研究,却冷清了许多。这与其唐代文章大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刘学锴、余恕诚二君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在辑录前人考订补笺的基础上,汇集自己考订、补正的新成果,将李商隐所存之文合为一编,重新整理、编次,在最基本的文献层面为李文研究廓清榛莽,且多有新见,其有功于李商隐研究乃至于整个唐代文史研究者实在多多。  相似文献   
963.
Some advocates of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recommend raising prices of commodities exported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a means of reducing the inequality of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A simulation model using commodity trade data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data for 68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examines this policy alternative. Initial data compilation reveals that internal inequality is as important as international: The world income share of the poorest 40% of people would be twice as high in the absence of intracountry inequality. Calculations using actual price experience in the “great inflation” of 1972–1975 show that despite the large relative price changes for some commodities (especially oil), these changes left the world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virtually unchanged. Separate policy simulations show that even a quadrupling of the price of ali “equalizing” commodities (those mainly exported by LDCs) would leav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world income practically unaltered (even under optimistic assumptions about intracountry distributional incidence), although some individual LDCs would gain. Increasing commodity prices therefore appears to be an ineffective means of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quity, quite apart from questions about the feasibility of cartels or commodity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964.
唐传奇《李娃传》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人物命运悲欢交织,爱恨相伴,堪称一幅生动的唐代社会风情画卷:士子狎妓的社会风尚,相沿前代而又不失独特的丧葬习俗,重门第等社会心理以及人性向善的道德追求和由强调门当户对向男才女貌的自由爱情转变的婚姻观念等。故事在几近真实的唐代社会生活中徐徐展开,这一时代的世态人心又促使故事的结局向人们渴望的理想境界推进,使读者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李娃传》不失为一部较早的世情小说。  相似文献   
965.
健全人民群众监督机制是防止腐败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党政干部滥用人民权力的结果.实行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治本之道.人民群众的监督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人民群众监督权力、人民群众监督制度、人民群众监督法律三者共同构成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其中落实人民群众监督权力是核心,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制度是关键,制定人民群众监督法律是保证.  相似文献   
966.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967.
"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之音”命题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历代不少学者的评论阐发。本文从“郑卫之音”命题的含义,历代学者对其的看法,这一命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968.
甲骨文编码的线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码是解决甲骨文与计算机"对接"之间矛盾的惟一可行的方法.但目前汉字的编码方式、传统的以部首为主的汉字结构模式和甲骨文"象形"的思维定势难以适应甲骨文编码特点,为此笔者提出甲骨文编码"线性结构"的观点.以甲骨文最小的构形单位"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关系解析甲骨文结构,归纳出独立性、相触性、交叉性和对称性四个甲骨文线性结构特征,作为提取码元之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甲骨文编码方案,码元和键符使用很少,但却能全面涵盖甲骨文字,检索应用起来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969.
《诗经》中的《幽风·七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信息点密集,早为前人所论及。诗中名物众多,文中选取其中四组计八种名物,进行训释和考定,即“授衣与授衣制”,“殆及公子同归与■嫁制”,“■与后世祈年。藉礼、劝农的关系”,“释黍稷”等四个部分,以显示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证明《七月》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70.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