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2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管理学   8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87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85篇
丛书文集   3364篇
理论方法论   782篇
综合类   13621篇
社会学   535篇
统计学   1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354篇
  2014年   1085篇
  2013年   758篇
  2012年   1230篇
  2011年   1671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248篇
  2008年   1234篇
  2007年   1644篇
  2006年   1475篇
  2005年   1356篇
  2004年   1283篇
  2003年   1203篇
  2002年   938篇
  2001年   759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3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mplex and multifarious reasons behind Herman Melville’s decision to refer to the English playwright Edward Bulwer-Lytton’s 1839 work Richelieu, or The Conspiracy in his 1854 diptych ‘The Two Temples’. It responds to a critical consensus that has seen the reference merely as a sarcastic attack on William Macready (whose rivalry with the American actor Edwin Forrest was the nominal cause of the bloody 1849 Astor Place Riot in New York), by contextualizing the play within traditions of antebellum American Anglophilia.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new critical work on Anglo-Americanism and anthropological ritual theory, I show how Bulwer-Lytton’s play was significant to Melville’s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I demonstrate how the play influenced his increasing engagement with republican and theatrical forms of expression tha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erica and Britain in a period of increasing hostility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相似文献   
312.
迄今,国内外对生产力的含义众说纷纭,有"劳动生产率与因素综合说";有"人类的能力说";有"人对自然的作用说";有"关系系统说". 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含义,对于我们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原著,应该把生产力定义为: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时所表征出来的力量.按照这一观点,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应该包括实体性因素、附着性因素或渗透性因素和运行性因素.  相似文献   
313.
基于供应链集成的网络式新产品开发,不是从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层面看,而是从整个产业的层面看,那就是新产品开发是由产业内价值链相关各企业及企业外部研发资源,利用企业间的互动机制,相互创意激发及技术交流而产生新产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参与,发挥全体参与者团体作用的优势,强调产品开发流程,以产出为衡量基准,强调“产出成本效率”的业绩评估体系以及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资源优化和无缝对接”和有效配套管理。  相似文献   
314.
传统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或者仿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但是,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海贝来看,出土情况复杂,无法从考古材料上对商代已经出现货币的观点给予支持;相反,从大量商代海贝密集出土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贝是殷商时期大量使用的装饰品,最初仅仅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还可以起到辨别不同人群的功能;同时不排除西周以后货贝演化为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15.
宋代雕版书籍之设计一般而言体现出朴实之显著特色。这同雕版技术及雕版书籍最早发明于中国民间及其农业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宋代奠定的这种朴实的书籍形制设计理念,使得书籍得以广泛传播,真正成为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宋代确立了雕版印刷术普遍采用后中国书籍的基本形制。宋代雕版书籍确立了书籍史上最早的平装典范。宋刻书籍,采用不同字体、不同字号以及特殊的标识符号区分或标示不同的编辑语言,使版面上的编辑语言及其功能十分明确。这种编辑语言及其书籍体例奠定了中国古代雕版书籍版面编辑语言的基本格局,为之后中国雕版书籍一直沿用。宋代书籍插图已比较普遍。插图的普遍应用,使得宋版书籍图文并茂,不仅书籍内容更加完整,意义更加丰富,而且书籍的视觉效果和阅读效果也更加理想,书籍文本知识和意义的传播也由此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多彩。宋版书籍最入目者,正是其风神别具——没有二种书籍书刻之字体完全相同者——正字书体的美。宋代书籍之美,乃在于其书籍内在的宋代文化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316.
唐代尚史之风弥漫于文坛,造就了小说家特定的知识结构,从而赋予他们以突出的"史才";而许多唐代小说又多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密切相联,为能自由地抒情言志、寄寓褒贬,于是源于历史叙事传统的"春秋笔法"便成为唐代小说家重要的叙事谋略."春秋笔法"的内涵为:作者不作论断,而是将自己的主观褒贬暗寓于客观冷静的叙事之中;叙事隐晦深曲,讲究匣剑帏灯、旁敲侧击.此二法在唐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317.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18.
女性教育尤其是少数族群的女性教育是近些年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女性教育研究在关注当前之外,还应将视野扩宽至过去,以求对女性现状与发展有更为清楚的理解。文章以哈萨克族为例,解读哈萨克古代传统女性教育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得知:在哈萨克族古代传统社会,女性的培养直接受制于其身体资本的制约,并受由身体资本弱势所致的权力资本丧失的限制。  相似文献   
319.
唐君毅作为一位早慧型的哲学家,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就有了多次对生死离别之事的强烈感受和生命体验;在他早期的思想创造中,这些体验形成了他自觉的生死问题哲学意识和生死哲学思想;这些意识和思想贯彻其终身,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儒家生死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320.
北宋大文献学家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十种,以描述、彰显和定位其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显赫功绩。相对于曹之、王德毅两位学界前辈的已有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对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的实证进行研究,并且以新的材料和视野使之有所推进,以唐集在宋代之整理与流传的若干问题为契机,考究出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十种:颜真卿集、李白集、杜甫集、李邕集、钱起集、孟郊集、刘禹锡集、鲍溶集、秦系集、李德裕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