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在先民的思想世界中,“天”兼具自然性与宗教性,但是在周以后,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天”的这两种性质逐渐分离开来,一方面是其自然性凸现出来而与人相分离;但更重要的是“天”的宗教性的意涵转化成为人的道德的根源,因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味,但它与人的终极关怀和功夫修养仍然紧密联系。因此,通过与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同时具有宗教性与哲学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4.
过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4-10
清代江苏无锡戏剧家、诗人顾彩访问鄂西容美土司田舜年,记下所见所闻,写成《容美纪游》。土家族学者高润身、高敬菊为之作评注,将容美古俗与现代土家族民俗作比较研究,乃土家族文化与民俗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杨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43-48
从世界舆论发展的潮流着眼,以《顺天时报》为个案,可以窥见外资媒体如何在舆论理念、新闻手段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影响中国舆论发展的进程,同时它们还构成了新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五四运动前后获得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何琳仪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84-87
本文讨论西周铜器铭文中习见词汇“逢逢渊渊”的释读。从字形、音韵、训诂、文献多种角度提出崭新的见解,以之与旧读“蓬蓬勃勃”相互比较,见其异同。指出“逢逢渊渊”本是形容钟鼓之声的象声词,引申为盛大之意。并顺便涉及与“渊渊”有关的铜器铭文“阗阗”的释读。 相似文献
17.
何求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41-44
<镜花缘>中的天朝女试是李汝珍理想的科举:不以八股取士,而以诗赋选才且不论官职,考生博学多才,考官清廉识才,考规宽厚优遇,充满人性化的色彩.女试以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为蓝本,表现出作者对博学鸿词科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18.
楚双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5):73-76
太平天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代替,晚清内轻外重的局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吴晓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6):16-20
《海外经》与《大荒经》是同一内容的书,是《大荒经》的简化版,两者具有按顺序对照的可能性。通过将《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的条目逐一排列对照,可以发现《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与《大荒西经》的"夏耕之尸"相互对应,因而著名的形天神话原型是成汤伐夏桀的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20.
陈劲松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3):86-91
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田小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但又是形象丰满鲜活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作品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其在《白鹿原》这一部"民族秘史"中的人性放纵与毁灭,充分显示出封建家族文化境遇下的中国女性命运是何等的悲惨。若对其悲剧命运加以具体展现与冷静审视,不难发现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背后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