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7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5篇 |
理论方法论 | 30篇 |
综合类 | 555篇 |
社会学 | 8篇 |
统计学 | 7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相似文献
22.
韩国"天安"舰事件发生后,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美韩自行组建调查团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认定是朝鲜袭击造成的"天安"舰爆炸沉没。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就是朝鲜所为。然而从国际法的视角看,美韩对"天安"舰事件的调查及其结果,在调查主体的权威性、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调查结果的可核实性和无疑性,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也带来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3.
郭燕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来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个句式语义,可以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把"字宾语却具备了"原型受事"的"非意志性"、"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4.
彭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9-51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本文选取了狄金森的两首经典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从标点符号、语法、韵式、修辞手法、遣词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了狄金森诗歌的两个汉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文章指出了两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即:江枫译本简约、内敛而稍显生硬、机械;而蒲隆译本流畅,但略失之于简约。 相似文献
25.
孙海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3):74-78
“把”字句与篇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把”字句主语、宾语与上下文的关系上。“把”字句主语的有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篇章的制约。同时指出“把”字句宾语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篇章语境相照应。 相似文献
26.
古代白话小说"把/将"字句语体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卢惠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170-175
拟采用归纳、分析以及对比法重点探讨古代白话小说阶段,“把/将”字句出现的一些比较独特的用法、功能;并探讨了“把”字句与“将”字句之间在语体功能方面的分工,从而得出了随着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断发展成熟,作为新兴的口语句式“把/将”字句在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功能的分化也越来越清晰,并产生出了一些只在这一阶段所特有的用法,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语法的不断规范,“把/将”字句的某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再出现,使用范围也有所减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7.
曾小五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23-29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28.
试论中国古代宗教崇拜对象及天人关系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汝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63-67
中国古代宗教的崇拜对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 ,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主要是“人”对抽象的“天”进行崇拜。后来 ,在儒道两家的批评和改造下 ,其崇拜对象逐渐由“神灵之天”向“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以及“自然之天”演变。与之相应的天人关系 ,也由“天人相分”到“天人相通”,直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9.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16-119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30.
廖建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64-67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