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3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Research in global education has turned toward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fostering of a more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tenets of “soft” global education laid out over four decades ago in Hanvey's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Interested in skill building and informed application of concepts forwarded within critical approaches to glob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brings the NCSS C3 inquiry arc together with standards for Global Competence Education with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Using food insecurity as an example, the conceptualization provided demonstrates how coupling the C3 with the Global Competence standards creates a framework that social studies educators can use to prepa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s informed, responsible, and critically minded change agents within complex and unequal glob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2.
2009年,《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时,曾有人提出将"按日处罚"写入该法,但是未能成功。经过一年多的改革,重庆和深圳率先尝试了"按日处罚"制度,并且获取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按日处罚"能不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如何设计该制度的条款,尚未有深入考虑。因此,将"按日处罚"作为一个新兴的制度加以详尽,一旦该制度被写入环境法律中,就有可以借鉴的标准和尺度,为环境法的发展提前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23.
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成功,在于通过大众媒介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传播符号进行了呈现,用媒介仪式建构了国家权威、国家形象、历史记忆这三大意义,从而传达社会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整合的凝结剂作用,教导与规范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学术界对杜牧<清明>一诗不断作出新的阐释.本文重新检视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并从民俗、语言、文学等角度,挖掘了这一诗作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勾勒出了该诗的流变过程,从而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这一传诵千年的名作.  相似文献   
25.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6.
文明与野蛮的对比、翻转,构成《日夜书》历史钩沉的诗学辩证法,也是相对主义认识论与价值观的现代结晶。在《日夜书》中,韩少功着意的并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或一套固定的价值标准,而是以知青遭际的伦理叙事,将现实之思、未来之忧和历史之虑,将家国命运、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以小说的艺术样式和盘托出,作者借知青小说的物质外壳,鸣奏一曲“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咏叹调。  相似文献   
27.
清明与文明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淳风化俗的特殊印记,是一种通过怀念反省的精神遗存来提升人性善良与美德境界的追思节El。近年来,社会上将清明作为民俗遗产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往往是继承了“遗产”却遗弃了“文化”,对清明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关注不够。与其清明“申遗”,不如给清明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恪守文明的底线,借助清明文化的内涵,升华我们文明标准的底线。  相似文献   
28.
The case of Rita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with psychodynamic theory for individual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meaning and stigma of deafness influence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numerous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that an individual encounters. As this paper shows, the Deaf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processe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developing whole object relations for Rita. This case exemplifi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mponents, which are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who are deaf.  相似文献   
29.
反成长叙事虽然也借用了青春成长的叙事方式,遵循了相似的结构模式,却又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节走向。即故事主人公未能按照社会理性预设的道路成长,而是对成长的彻底否定。《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中国青春类型电影中反成长叙事经典作品,它以“文革”为背景,社会权威、家庭权威与教育权威的缺失,形成了以主角被抛弃、对成长的怀疑和对现实的迷茫为内涵的反成长叙事,象征着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减弱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迷茫。  相似文献   
30.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9,25(3):122-124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所积淀的产物,七夕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只有官民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共同实现七夕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