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9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281篇
管理学   16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95篇
丛书文集   2473篇
理论方法论   579篇
综合类   12472篇
社会学   340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892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1025篇
  2011年   1350篇
  2010年   997篇
  2009年   1136篇
  2008年   1107篇
  2007年   1237篇
  2006年   1186篇
  2005年   1074篇
  2004年   1034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848篇
  2001年   717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瞿秋白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如民族问题产生的阶级根源及其解决途径、民族自决、民族平等等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和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考察、分析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对如何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早期探索。  相似文献   
922.
在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上,无论是舶来说、本土化,还是中国化,都是把西方民族学作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难免会陷入一种以经典诠释现实、以今套古、以外导内的研究困境。坚持中国民族理论的中国特色论,就在于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以及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研究出发,以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来作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主干思想,中学为主西学为用,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2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中国移民规模逐渐增大,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国移民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对俄罗斯边境地区四个州的中国移民情况调查表明,中国移民群体在移民类型、目的、法律地位、地区来源和去向、技术水平和行业分布等构成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虽然中国的劳动移民在整体上还没有对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和人口就业领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但在俄罗斯东部,特别是在贸易、建筑业和农业等领域,移民的作用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924.
付鑫 《现代妇女》2014,(10):365-366
汉语对立词词序不是任意安排的,对立词其构成分分线性排列规律和认知是与传统伦理、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即语言具有象似性。  相似文献   
925.
陈智勇 《现代交际》2014,(7):217-218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腹心地带,其汉语国际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招生宣传、教学科研、文化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促进吉林省该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26.
This essay connects adoption and immigration from China by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optee and the Chinese nanny hired to care for her. I examine news media alongside Wendy Lee’s 2008 novel, Happy Family, which portrays the adoptive famil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 Fujianese immigrant domestic worker. Transnational adoption from China emerged in the early 1990s as undocumented immigration from the Fujian province rose, representing a major shift in Chinese immigration. These practices have been apprehended divergently in mainstream discourses. This essay approaches the family as a site of neoliberal privatization that frames adoption in terms of inclusion into US national ideologies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 while undocumented immigration from China has been framed through exclusion. I argue that the nanny destabil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as a space of depoliticized inclusion through her labor, revealing the neoliberal inequalities that shape both adoption and immigration.  相似文献   
92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需要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人不断传扬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全方位的美德倡导播撒,是个体展示的最佳环境和前提,同时又是个体展示的机遇。但社会展示只是一个形式和要求,社会展示要通过一个个个体展示落到实处,个体性展示才是具体可视和可操作性的,是社会展示的承载,没有这个承载,社会弘扬与展示只是一个空壳,无根无基。由此,强化个体性展示,对个体性展示提出更高更具体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与践行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28.
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创造性是构成劳动的三个基本维度.但传统敬业精神往往以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体现为“热爱、勤勉、克制”等工作作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敬业精神也由传统的以道德定位向现代的价值定位方向转变,劳动的创造性或者创新性工作日益成为评价劳动者敬业精神的重要尺度,与此相对应,“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中国特色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反映,它以创新为核心,是“实干作风、奉献思想、追求卓越”三者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29.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交际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记载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亦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作用。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的瑰宝,亦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应当精准的翻译和应用,加强彼此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30.
Through a meta‐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Chinese sociology of homo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unfolds the different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and methodologies that construct the modern male homosexual subject under major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Chinese sociology of homosexuality started in the reform era and has been dominated by Wester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Fused with the bio‐medical model and the state's modernization project in the 1980s–1990s, the sociological study adopted a functionalist and positivistic approach with survey‐based methodology in the main which focused on the etiology of homosexuality. A new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sociology of homosexuality has formed since the 2000s which has shifted 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 and reflexive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he new sociological study examines the rise of male (as well as female) homosexual identity in China, questions the hetero/homosexual binary and discusses how an individual makes sense of homosexual identity to form same‐sex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y tracing the epistemology of homo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per rethinks the dominance of the Western construc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shaping the knowledge of homosexuality and proposes alternative spaces for theorizing Chinese sexual identities, desir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