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0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88篇
人口学   94篇
丛书文集   553篇
理论方法论   280篇
综合类   2664篇
社会学   35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1.
New forms of youth soci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ve been termed ‘Slacktivism’ – low-cost online fo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that decrease subsequent offline participation. Previous experimental work has provided support for a ‘Slacktivism effect,’ but it is unclear if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pplies to youth media sharing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is study uses a novel sharing simulation paradigm to test the effect of publicly vs. anonymously sharing a social cause video on subsequent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ffline helping behavior.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ly (as compared to anonymously) sharing a selected video on one’s own Facebook wall led to a greater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for an issue-related cause. Participants’ existing use of social media for engagement in social issues/causes moderated the effect, such that only participants low in use of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engagement were susceptible to the sharing manip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reconceptualizing media sharing as a unique form of online participation beyond ‘Slacktivis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12.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environmental barriers and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accessibility problems in housing among single-living, very old people (N = 1,150) in urban regions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Sweden, Germany, Latvia), in a one-year perspective. A specific feature of this study is the explicit conceptu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barriers and accessibility problems, underlying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ollowing results: Environmental barriers were very common, and in all three national samples the 20 most prevalent environmental barriers were found in 77–98% of all dwellings investigated. The magnitudes of accessibility problems were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and did not change over one year, while differences were indicated in th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generating accessibility problems.  相似文献   
213.
“三个代表”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其理论依据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物质基础。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条件。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与群众史观是相符合的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14.
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既是实践党的宗旨所需要 ,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为此不仅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更要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 ,着力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要抓准、抓实在和切实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215.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民代表"(通称人大代表)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石和组成细胞,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在人大工作中,特别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度建设中,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新时期所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216.
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文史哲》2002,6(5):12-18
人道主义的博爱信念曾经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但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将这个舶来的思潮与中国传统的仁道、民本理念相比附 ,于是 2 0世纪尤其是“五四”时期便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故” :从民本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故”之所以多发 ,主要原因还在那个糊里糊涂的“爱”上。  相似文献   
217.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18.
领导干部要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 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处理好"做人"与"做官"的关系, 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19.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220.
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本位思想为红线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人民本位思想是邓小平确立价值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有利于”实践价值观、价值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