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6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264篇
社会学   219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北京“城中村”改造——兼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以来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乡村社会变革,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概括北京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指出城中村改造周边地区可能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应通过合作治理寻求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问题的治理之道。目前北京已经具备了实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基本条件,可以在市区政府是主导、乡村组织是枢纽、社区成员是核心、社会团体和社会单位(企业)是支撑、专业NGO是助推器的合作治理框架下,以生活设施改造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尚待城市化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2.
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方面,且增多趋势愈见明显。动机研究是人口迁移相对集中的关注问题。但是关于以迁入地为基点对婚姻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以某地区为例,研究其外来人口中婚姻迁移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户籍、经济、就业和城市适应五大因素,并引入logistic模型对测量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对婚姻迁移的贡献最大,除了就业因素外,其他因素的贡献相似。尤其指出的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城市适应程度提高,婚姻迁移的可能性将会增加。由此说明,外来人口城市生活的再社会化程度将为他们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3.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铁英  刘芳 《西北人口》2010,31(2):10-1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出现了巨大缺口并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导致基金支付能力持续下降。本文应用社会保障精算方法与技术,以社会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为导向。引入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新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经济参数。构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测算模型,其中以2006年新政策实施年为时间界限。分别构建“老人”、2006年前退休的“中人”(“老中人”)、2006年后退休的“中人”(“新中人”)、“新人”四类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洲算模型。从而推导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精算模型。以期对养老保险基金失衡风险和支竹能力危机进行及时预测。并为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4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正处在一个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资产重组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寻找外部开放与内部改革之间平衡点的关键。从徽商银行的特殊性出发,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城市银行走出困境的方案——资产重组。以徽商银行成功资产重组为案例,分析其过程,从而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模式的正确选择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5.
The maximum expected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 (MEXCLP) is reformulated using a separable programming approach. The resulting formulation—nonlinear maximum expected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 (NMEXCLP)—guarantees optimality and also solves more quickly than previous heuristic approaches. NMEXCLP allows two important extensions. First, minor formulation changes allow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minimum number of times each node is to be covered in order to satisfy expected coverage criteria. Second, coverage matrices can be constructed that consider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overage simultaneously. Both extensions are useful for ambulance location problems and are demonstrated in that setting.  相似文献   
46.
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晶 《西北人口》2007,28(1):67-70,75
本文针对城市居家老人的需要和特点,从评估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六个维度即经济状况与消费水平、居住条件与家庭设施、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闲暇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方面入手,深入开发了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资料,使用分等级加权评分法综合评估了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以及分性别和年龄的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7.
以重庆市主城社区老人为调查对象,从老人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服务支持系统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家庭、邻里同辈群体是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4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presented by DEA to assess quality of life and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ity managers in what concerns the promotion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 Using the data provided by the Urban Audit program,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we defined the city profile regarding quality of life for 206 cities. Two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osite indicator o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assessment of loc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ntextualised by the GDP per capita to measure the ability of local authorities to promote quality of life give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identify the cities with urban best practices and present a model of intervention for the cities considered inefficient, based on benchmarking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49.
科学、和谐、宜居城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包括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然后对它们的一一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它们的科学性与局限性。进而结合广州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功能区分析,探讨了这几种主要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期能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建设更加美满的人类城市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50.
理性习惯偏好与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斌 《统计研究》2011,28(3):23-2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家庭当年消费的数量和上一年相同,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消费还具有外部性,如果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受到损失。因此,理性消费者的决策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1990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偏好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1990-2008年的估计结果则支持了理性习惯形成假设。即内部习惯形成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并且消费攀比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