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5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视觉在射击训练中各阶段有不同作用,射击训练到达高层次后在技术上必须抓以动作内感为主,并结合心理训练才能使射手的训练水平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2.
存在构式是语言学中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选取了构式语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英汉存在句的构式进行对比 分析,以挖掘二者的本质差异。研究结果发现:①句首部分方面,英语存在构式由there引导,有固定的形式、意义及位置,且 there?仅作主语,而非主题;汉语存在构式中句首部分则由方位短语或时间短语引导,形式、意义非固定但位置固定,且句首短 语既是主语又是主题。②动词方面,英语存在构式中的动词作为必备要素出现,而汉语中动词存在的必要性则取决于不同的 语境条件,若一旦出现,将直接决定构式的动态或静态属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3.
王委艳 《阴山学刊》2010,23(2):47-50
强势主题原则是话本、拟话本小说普遍存在的现象,冯梦龙拟话本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从改编、叙述声音以及视角转换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主题对文本的结构,这种建构作为一个个案体现了话本、拟话本小说故事建构的一般特性。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从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出艺术性的构成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44.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框架,从凤凰卫视知名政治访谈节目《风云对话》中选取2004年主持人阮次山专访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对话内容作为语料,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人际意义实现。分析结果表明,人际意义在政治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说话者隐含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45.
在历史纪录片中,影像修辞已经成为了重要议题.它在增强历史叙述的说服力,促进其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增进叙述主体与读者或者观众之间的沟通,帮助后者形成历史感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6.
中心词是英语名词词组中的重要成分,各种语法模式对中心词都有各自的描述方式。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中心词的描述,目的在于探讨加的夫语法在描述名词词组中心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47.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的重视.Visual Basic作为一门可视化的高级编程语言,也被教育技术等非计算机专业纳入教学课程,以此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能力.本文将讨论教育技术专业Visual Basic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8.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49.
汉语非施事主语单宾语构式可例示为“苹果榨了汁”,其形义配置为:[非施事题元/主语]+[动词+宾语]。学界对此类句的本体和整体讨论较少。基于认知构式语法的探讨发现:汉语单宾语构式网络中存在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前者衍生出后者;后类构式隐没或转移施事并彰显非施事,其动因是编码者的不同概念移情;在动作链上此类构式的作用力弱化而矢量变小;此类构式句主语的话语功能是经常用作话题;语际对比和历时调查显示,汉语的语义关系松散和句法简约促成了题元的灵活转换。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a recapitulation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occurs during periods of readjustment in situations involving significant contextual or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if evidence exists for developmental recapitulation among middle-age and older adults adapting to recent vision impairm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was operationalized in accordance with Erikson's stage theory (Erikson, 1963, 1980) and measured using the Inventory of Psychosocial Balance (Domino & Affonso, 1990).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99 middle-age and 96 older adult vision rehabilitation service applicants and compared with normative scale data for these age groups. Results found significantly lower Trust, Initiative, Industry, and Intimacy scores for middle-age adults and lower Initiative and Industry scores for older adults. Unexpectedly, middle-age adults who were visually impaired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tegrity scores compared to the normative group. Finding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developmental recapitulation of psychosocial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vision loss in middle age and older adult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this popul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