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9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靳宝 《南都学坛》2003,23(6):1-5
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史学的功能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到史学对社会、国家、人生修养等都有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出了对《春秋》褒贬功能的看法,认识到史学的主要功用在于“载人之行,传人之名”,达到“惩恶劝善”,提出撰写史书要如实记载;而且认识到发挥这一功用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还说明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史学要有益于国,可补于化。这些理论成就对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2.
再论汤沈之争及王骥德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沈之争是戏曲批评史上关于戏曲的文与律之关系最激烈的一次论争,汤显祖与沈璟围绕剧本内容与戏曲的音韵格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了论争,二者的理论主张互不相容。王骥德则将两家的主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纠正了他们的偏颇,提出了剧本内容与戏曲格律兼顾,即“必法与词两擅其极”的创作主张与辞、格俱妙的衡曲标准。  相似文献   
233.
阳明心学的核心和精华在其养成理论.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对道德养成的知、情、意、行各环节已展开详实的探琢,尤其对道德养成由知达行的"后半截”提出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回采和借鉴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也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34.
中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但在文学观念上仍未彻底摆脱革命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政治化严肃传统,文学的真实性和生活的真实性保持了较大的距离.王朔小说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文学生活的另样图景,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我们对文学观念的理性审视.本文通过对王朔小说创作策略的探析,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235.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标点符号用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文史哲》2004,(5):76-82
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表现了作者一贯的语言狂欢特征,其中标点符号的独特用法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使小说语言更加口语化、更富有节奏感和画面美,创造了标点符号与小说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这些小说里,标点符号不仅是断句的标志,而且使语句更传神,有时甚至跃居于文字之上,形成一个又一个以某个标点符号为中心的语流。标点符号一方面贴切地帮助语句精确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又给语言增添了立体感,某些章节由于标点符号的出色运用而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使无声的阅读有了朗诵的效果。小说中一排排惊叹号使得语言高潮迭起,激情澎湃,无数的问号造成一种凝重、深沉的气氛,表现出作品的理性色彩,若干省略号的独特用法使小说庞杂的内容得以删减,疯长的语言得到控制。与其说王蒙特殊的小说题材和语言风格决定了标点符号的运用特点,不如说是那些具有强调意义的标点符号遇上了一位善于制造语言强烈色彩和夸张效果的作家,王蒙使小说文字与标点符号相得益彰,标点不再游离于句子之外,标点符号不仅是语言形式上醒目的符号,也是内容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36.
周桂峰 《唐都学刊》2005,21(1):30-32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37.
王国维“无我之境”产生的西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沛 《唐都学刊》2004,20(4):111-113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艺术三美”说及康德的“美在形式”说和天才论 ,均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思想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是王国维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238.
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诚之 《阴山学刊》2006,19(1):59-64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道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乌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239.
清代,中国古代诗学四大流别呈现相互接纳、融会的特点.沈德潜的"格调说"充分吸收了王士祺"神韵说"的部分特质,在审美追求上,既崇尚阔大朗健的气象,又表现出对"神韵"古淡、清远的美学风格的喜好.这是因为古淡清远这一美学风范与文人阶层的理想和品格大体一致.另外,从艺术的表达方式上看,"格调"和"神韵"都追求不切,也就是不落实处.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正可以沟通古淡清远和阔大朗健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美学风貌.当然,沈德潜的"格调说"在融会"神韵说"的基础上,也坚持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在题材上选择上,沈德潜的"格调说"坚持对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清诗别裁集》中,沈德潜虽然以诗作入选取数量的方式,肯定了"神韵说"倡导者王士祺诗坛盟主的地位,但他却不顾王士祺对五绝的偏好,大量地选取了王士祺创作的七绝,因为七绝这一体式与现实人生的关联更紧密.这样,沈德潜就以巧妙的方式把"神韵"王士祺改造成了"格调"王士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