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4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306篇 |
理论方法论 | 41篇 |
综合类 | 1511篇 |
社会学 | 2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王德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27-29
王夫之对于诗歌中的景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细致研究和分类,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景的形象性,反对单纯的写景,认为情中景和景外之景是景中之尤,滞景是景中之劣.王夫之的景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2.
胡克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以王竑为中心的明代漕抚创制过程,实际包含两条线索轨迹:一是由永乐以来的单一武职总漕,演变为文武双轨制;二是由宣德以来对南直隶江北派设的巡抚,演变为由文官总漕的兼职.明清以来史家多关注前者(漕)而忽略后者(抚),导致一方面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和时间次序,另一方面则忽视了王竑之前南直隶江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并日趋稳定的史实.漕抚定制的真正意义在于使永乐北迁后明廷必须解决的南漕北运和加强对南直隶行政管理得以有效兼顾.此外,王竑两任总漕之间的七年间,文官漕抚的职位虽无人填补,但其权力却有所分散、转移,其中监督各府州仓粮和卫所屯粮之权由"总督南京粮储"都御史接收,而管理河道和镇守淮安之权,则重新归属于漕运武臣之手. 相似文献
53.
李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69-74
郭沫若承认自己在翻译米海里司著作中受到影响,还明言在研究中国古史上受益于王国维。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是中国本土金石学的遗产。郭沫若受自米海里司的影响主要是观念性的,而来自王国维的影响则是具体的甲骨金石释文和技术方法。王国维和米海里司共同影响郭沫若的中国古史研究,或者说郭沫若研究中国古史的路数是中西学术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邹巧灵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71-74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 ,共产国际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对毛泽东存在着看法 ,但由于毛泽东正确地对待了共产国际指示 ,正确地处理了同共产国际的关系 ,共产国际最终作出了从组织上支持毛泽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重大决策 ,从而使得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得到了全党的承认。 相似文献
55.
毕士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至盛唐时,年岁较长、诗名早著的王昌龄,不仅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而且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也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不仅如此,王昌龄的七绝还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受到当世特别是后世作者的追模和学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七绝的影响。因此“七绝圣手”王昌龄,从题材的拓展、数量的增加、影响的扩大等诸方面,为七绝的创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6.
唐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1-59
1938年12月汪精卫逃往越南,途经昆明时曾与云南省主席龙云有过秘密接触,此后汪即走上叛国投敌的不归路。由于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的敏感身份,使得二人的这一接触从此成为疑案,学者们围绕龙云对汪精卫投敌是否知情等问题争论不断。中立地看,龙云等历史当事人事后的回忆似有与史实不尽相符之处,而评析龙汪之间这一公案的关键,实际需要读者与作者都能设置必要的解读前提,如清晰认识龙汪关系的实质、汪精卫个人形象在出逃前后的巨大差异及1938年时中国抗战的具体境况等,从中可知龙云对汪精卫的去国目的应该知情,事后出于私人道义原则也不愿对汪落井下石,而整个事件的处理既关乎龙云的个人性格,更是龙、蒋、汪三方之间利害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高育花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联合式复音词是《潜夫论》中最主要的构词方式 ,从语义构成看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两个语素之间意义相同、相类、相反的平等联合词 ;二是两个语素之间意义相对不平等或绝对不平等的不平等联合词。其中相同、相类、相反意义的平等联合词相对较多 ,不平等联合词较先秦也有显著增加。但无论平等联合词还是不平等联合词 ,构成它们的两个语素间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的 ,即它们之间既有彼此融合的一面 ,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58.
赵道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4-7
明清交替之际 ,三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著作中均有丰富的社会稳定思想。其中 ,“为天下非为君也”、“使天下各得其所”的思想最具光辉 相似文献
59.
赵树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100-10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汉魏六朝别集类中,收有清末王闿运撰写的《哀江南赋注释》一卷,视为庾信《哀江南赋》的一个注本,这是收书的失误,该注释是王闿运为自己的作品《哀江南赋》所撰。 相似文献
60.
杜晓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