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98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376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1563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乌孙为西域大国,在汉、匈关系中一度举足轻重,西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首先因乌孙而提出,进而拓展为对于整个西域的宏伟设想。西汉采取了联姻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外交策略,促使乌孙的立场由“观望”转为“归汉,”这是西汉外交在“大宛之役”后的重大突破,亦对古代中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3.
郁达夫的诗学是一种感伤诗学,它在追究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最适合文学表达的问题上,是对中国“言志”、“缘情”诗学传统的丰富和发展,而这种丰富和发展则是中西文化、诗学激荡化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55.
重点介绍伊森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的生平和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布鲁内尔是工业革命时代英国著名的工程师,因其卓越的工程成就,在英国乃至欧洲有重要的影响。他出身工程世家,曾在法国学习工程专业,后回国跟随父亲参加工程实践,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土木和机械工程师。曾设计建设克利夫顿斜拉桥、大西线铁路,设计多艘大型蒸汽轮船(大西号、大不列颠号和大东号),主持建设多座桥梁、隧道以及医院等。正是布鲁内尔的巨大贡献,使英国的公共交通和现代工程建造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6.
本文首先考察了玛哈图木·阿杂木其人其事与白山派的关系,其次着重探讨白山派的早期沿革史,重点放在阿帕克和卓以前的历史活动上.因这段历史比较模糊,易产生混乱,而阿帕克和卓以后的历史发展较清晰,且学术界作过不少研究,所以就这段历史略加叙述.  相似文献   
57.
蒋承勇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9-104,158
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承载了异国情调的符码,其鲜明特征是: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讲述和编织以西方世界为视点的故事,将西方中心主义内化于东方式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在对“东方”的想象与改写中,作者习惯于用人类学家或种族志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流露出“欧化”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博氏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具体呈现为三种话语策略:历史虚构、镜式书写、启蒙范式.  相似文献   
58.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9.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60.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