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08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15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BackgroundRates of induction of labour have been increasing globally to up to one in three pregnancies in many high-income countries. Although guidelines around indu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underlying evidence, vary considerably by indicati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is increasingly recognised as ke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women’s mode of birth p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 for induction of labour.MethodAn antenatal survey of women booked for an induction at eight Sydney hospitals was conducted. A bespoke questionnaire was created assessing women’s demographics, indication for induction, pregnancy model of care, initial birth preferences, and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ResultsOf 189 survey respondents (58% nulliparous), major reported reasons for induction included prolonged pregnancy (38%), diabetes (25%), and suspected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8%). Most respondents (72%) had hoped to labour spontaneously. Major findings included 19% of women not feeling like they had a choice about induction of labour, 26% not feeling adequately informed (or uncertain if informed), 17% not being given alternatives, and 30% not receiving any written information on induction of labour. Qualitative responses highlight a desire of women to b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decision-making.ConclusionA substantial minority of women did not feel adequately informed or prepared, and indicated they were not given alternatives to induction. Suggested improvements include for face-to-face discussions to be supplemented with written information, and for shared decision-making intervention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decision aids and training, to be implemented and evaluated.  相似文献   
72.
海岛妇女民间信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宗教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各地民间信仰的存在环境不断宽松,民间信仰活动也日趋活跃。浙江舟山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妇女已成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主体,其信仰活动的影响力已渗透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女性作出决策、进行人际交往和提高自身话语权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海岛妇女民间信仰在现阶段的存在和活跃,虽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作为较低级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负面效应也是相当明显的。关注海岛妇女的信仰活动状况,既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妇女所面临的处境,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做好对民间信仰的引导管理工作,实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协谐。  相似文献   
73.
深圳流动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利用“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状况”调查数据,设计了4个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育子女数、初婚初育、初婚二孩生育和初婚三孩生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婚和多育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它和生育意愿有一定的关联。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它对三孩生育的影响最强。经济收入水平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很复杂,收入水平提高产生的短期效果可能是促进生育率增长。  相似文献   
74.
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展开,意味着在发生学意义上对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进行考察。这一思路非常重要。较之用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直接阐释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女性文学研究,它更多地离开了本质主义的考察,而进入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自身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性的描述之中。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带有鲜明的女学生的文化特征。迄今为止,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的路向和特征。因此,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不能仅仅依靠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的规定,而必须回到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中来,在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感受、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女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5.
王存同 《南方人口》2011,26(1):7-13
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1988—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进行了再次分析,以量化考察知情选择政策对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知情选择与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可能性的降低之间呈现一定的因果关联。知情选择导致了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的可能性降低,并在各个孩次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76.
古罗马妇女的家庭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罗马后期,妇女虽然可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她们的主要活动空间还是家庭。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她们的家庭责任感更加强烈,并努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甚至追求更大的权力。  相似文献   
77.
根据2011年“安徽省老年妇女养老问题农村地区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村地区老年妇女在情感支持方面不同子代角色的选择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情感支持方面选择儿媳和女儿的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发生比较高,选择儿子和女婿的则对其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8.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况,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要疏解这些压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9.
针对当下如何结合妇联的自身角色和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探讨了妇联组织在服务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认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妇联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挥作用,要在工作中从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的战略高度及在满足妇女的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的框架下,解决妇女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80.
门当户对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度量规则,是提高婚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目前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与传统社会不同,门当户对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即摒弃了旧时代落后封建成分,融入了新时代进步理性成分,基于对门当户对择偶观念的高度认同,社会交换理论可以对都市“剩女”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