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44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160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竹简《内礼》的面世,表明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确为先秦文献。比较《内礼》与《曾子》,可为考察《曾子》一书的编订、流传情况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52.
在先秦至汉初的典籍中,禹是一位造福于民的治水英雄和人间君王。在纬书中,禹由凡人转变成充满神奇怪异色彩的受命圣王,从受命治水到受天赐、受天书,再到受舜,禅都是出自天命。纬书中的禹形象对后世史著和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吴越春秋》中禹出生、得天书、遇九尾白狐等情节都源自纬书,《博物志》等志怪小说多采用纬书中的资料。  相似文献   
53.
张伟 《阴山学刊》2009,22(6):59-61
《红颜绿煤》进退得宜,收放有度,既有时间线索,又不平铺直叙,插叙补叙间出,前后跳荡,摇曳多姿。作家具有非凡的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着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这不仅是结撰故事的需要,也反映出那些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命运的不可捉摸、不可把握,从而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作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没有做简单化的处理,多处表现了对传统的历史叙述的解构。作家秉承着古代叙事文学的优秀传统,善于在激烈的矛盾;中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主要人物个性鲜明,特别是女性群像光彩照人。  相似文献   
54.
祁高飞 《齐鲁学刊》2012,(5):130-133
铁华吟社是清光绪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一个重要的文人社团,晚于该地区较有影响的东轩吟社约半个世纪。不同于东轩吟社有专门的社集《清尊集》,铁华吟社没有自己的社集刊刻流布于世,故而关于该社的起讫时间、参与者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尚不深入。结合该吟社发起人吴兆麟的《铁花山馆诗稿》及其族侄吴庆坻的《蕉廊脞录》等作品进行探讨,不但可以考见该社团的一些基本情况,澄清许多事实,亦能对铁华吟社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5.
魏宏远 《学术界》2012,(2):147-156,286
明代中后期王世贞主盟文坛,其长期在吴中弇园家居,接纳四方文友,相互诗文唱和,吴中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此后,袁宏道倡"公安派",钟惺、谭元春引"竟陵派",相继崛起,并对吴地文学大加挞伐,"楚调"盛极一时。在"楚调"衰弊之际,吴伟业编纂《太仓十子诗选》,沈德潜选编钱大昕、王鸣盛等吴地才子之作成《七子诗选》,皆有使"吴风"再兴之意。"吴风"、"楚调"此消彼长,地域文学、权力文学在"边缘"与"中心"的位移中相互碰撞、嬗替,彰显出文学话语权的纷争。  相似文献   
56.
胡火金 《学术界》2012,(2):177-185,28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8.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括了包括刚克、猛政、严刑、役使在内的各种统治手段,并为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评说儒家的"仁政"、"合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难免导出皮毛之论。  相似文献   
59.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60.
木斋关于五言诗研究,以古诗十九首为曹植甄后爱情结果的立论最受到争议。个中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对政治的依附造成在文学作品解读与评断上以国家政治为显而男女之情为隐的情形之外,历来文学史对古诗十九首纯诗化的美学接受亦是对此种学说的挑战。木斋学说不仅是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上的革命,更是一种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精神上价值观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