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再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力量,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2.
邓小平作风党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的几十年中 ,深得毛泽东作风学说的熏陶 ,也切实体会到作风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 ,在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 ,丰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改造理论 ,使作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3.
齐梁皇族萧氏愿文内容几乎完全来自佛经,若干愿文采用具有显著佛经特色的套子式行文,形成了齐梁皇族萧氏愿文鲜明的特色:与佛经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存齐梁萧氏愿文体现了此期愿文篇幅比较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4.
萧红的小说,不以情节叙事为重心,而是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引进抒情功能,散文化的抒情性成了她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萧红的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5.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6.
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备受关注的。对于他是否反对基督教,文学史上没有定论。文章从揭露虚伪的传教者、腐败的教会现象;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相联系而批判;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与不信任等方面来对萧乾的一系列宗教题材小说进行分析,认为就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而言,他是反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107.
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在20世纪初,伴随着众多西方科学知识的涌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才正式拉开帷幕的。这条从无到有的探索之路倾注了几代音乐教育家的心血,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之一的萧友梅。本文从音乐家的生平、教育思想和教育提案三个方面来论述萧友梅先生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9.
2000年10月创建的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本文以红岩网校为例,回顾了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主要经验,论述了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0.
历来的赵树理研究,均未能从一个时代文艺模式的兴起与衰落上,来说明赵树理的创作生涯。赵树理的作品和他本人的经历,对于社会政治学模式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赵树理本与民间文艺有深厚的联系,有长期运用民间形式写作的经历。赵树理的小说确实可以看作是雅俗交汇的产物。赵树理是当时新文艺方向的代表。当他上升为整个文艺界学习的榜样时,并且要求他的创作符合于某种文艺理论的全面要求时,赵树理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对他的要求了。一方面赵树理确应提高一步,提高其作品的概括性,但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学模式所要求的典型形象中有着一种观念化的设定,这同赵树理向着实际的、易于吸纳事物复杂性的眼光,又难以协调。还有一个矛盾,即提高艺术水平的问题。赵树理主要是在一种民间大众文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他所熟悉的是如何适合群众的阅读欣赏习惯来写作的。赵树理遇到此种历史的尴尬,就其实质而言,反映了大众化文艺运动在走向全国后所面临的发展困难。社会政治学模式的观念设定,连像赵树理这样曾在为政治作宣传上获得一片喝彩的作家都难以适应了。与农民自在的文艺有着血缘联系的赵树理,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他应在思想的深刻性及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性上,有一个重大的发展,并愈益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眼光才行。赵树理虽集雅俗于一身,却是俗多于雅,因而他应向着雅的方向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他的创作存在三个缺点:一是"重事轻人",二是"旧的多新的少",即"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但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三是"在一个作品中按常规应出现的人和事,本该是应有尽有",但因求速效,而将作品中应该有脑子里却没有的人和事省略了,"结果成了有多少写多少"。对这三个缺点的认识,表明赵树理对于他50年代初强调的"赶任务"写作的主张有了理性上的否定。赵树理的颓势是显然的:一是他的写实作风难以适应社会政治学模式,二是他的艺术上的危机也日益严重。赵树理经历了从社会政治学模式确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