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52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施蛰存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历时十一年主编了六集<外国独幕剧选>.其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市场沉浮,施蛰存默默肩负起这项艰难浩大的文化工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挑选外国独幕剧和译者,又以精细周详的编辑思路和策划方案使得这套书获得生动美丽的面孔.他晚年的编辑活动.既延续了其早期文学期刊编辑活动的思路,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52.
朱金发 《南都学坛》2011,31(2):78-81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到宋代形成学术讨论的焦点。结合司马迁提出这个问题的学术思想背景及其观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他父亲说法基础上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他父亲观点的发展,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司马迁认为孔子删述六经是承传先王道统,是为后代立法的盛举,自己的修撰史书也是同类性质的行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目的是为修撰《史记》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3.
当前学术界对<型世言>的研究,大都将其与<三言>和<二拍>进行对照,认为<三言>和<二拍>宣扬情欲,肯定个性,是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型世言>由于内容中充满了很浓厚的道德说教,是彰扬儒家传统道德,因而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较大.其实,<型世言>不仅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虽然有很浓厚的道德说教,但其在披着道德说教的外衣下,反映了真实的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54.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155.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执著追求理想、人格,性情率真,风格雄奇;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6.
中国的标点符号产生得很早.但是早期阶段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形式多样,极不统一,很不规范,无形中降底了其应有的效应.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对标点符号进行规范化的运动,这些规范化运动对于引领标点符号的正确发展,指导民众书面语的使用,提高民众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7.
五四时期,胡适发动白话文改革并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直至今天这两件事仍颇受争议。正确认识这两项运动对于指导今天的文化、政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8.
《史记》一书中,反对争利,倡导谦让,不只是个体修身处世的问题,而是与天下"治平之道"紧密相连。无论在材料取舍、体例安排,还是人物评判等方面,都贯穿着司马迁政行简易、礼让为国的主张。禅让天下的最高政治理想,谦让简易之政的现实施行,犯颜直谏、举贤纳言的君臣之道等方面的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政治观念,构建成司马迁的"争"、"让"思想体系。今天,我们当借鉴这些闪光的思想,寻求通向和平幸福的康庄大道,方不负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深心。  相似文献   
159.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0.
庄森 《阴山学刊》2005,18(2):30-36
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浅显,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