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52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72.
徐海、王翠翘事迹在多种文学、文献资料中皆有记载,人们在引用、参考这些资料的时候,较少关注资料记载过程中的其他背景因素,本文在事迹本末考述中,着力点主要在此.  相似文献   
173.
“御选”是清代独有的诗文选现象,御选唐诗与清廷的文治思想以及尊唐思潮密切相关。它以清真雅正的诗风、温柔敦厚的诗教引导社会文化的方向,以唐诗的盛世之音渲染清代治世的清明景象,逐渐消解了文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较好地实现了文治。上有所倡,下必从之,御选唐诗所倡导的诗风也就成为诗坛普遍的崇尚。  相似文献   
174.
终结文言分离,逼近文言一致,可谓“五四”时期“语言文字革命”的一大目标。由于书写的求简(“不愿”)和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古以来,中国文言分离的局面都不曾得到改观。直到1920年官方对“国语”的正式确认,才标志着中国从文言严重分离向着文言基本一致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成绩虽然卓然可见,但文言一致的目标却并没完全达到,其中的症结是表形的文字与繁多的方言不能一一匹配所致;为了探索着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达到文言的一致,鲁迅和胡适的思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5.
《说文》正字与所附重文的字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异体字关系,还有同源字、同义字、同音字等情况。这种复杂的字际关系一直存在于后代的字书中,使得汉字收录的原则不够明晰。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与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于汉字构形理据与记词功能的考察,二是对于书写风格与体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6.
在西方学者的用法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被用来指称一种植根于西欧大陆并与东欧(主要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相对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徐崇温同志却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去涵盖那些70年代以后出现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流派,这种用法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77.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士庶之间严格的婚姻界限、新旧门户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帝王婚姻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魏晋时期随着士族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迅速崛起而在婚姻观念方面发生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8.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79.
清成丰以后,受文献来源的束缚,西北史地学的发展步伐陷于停滞。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增多,一些驻外使节逐渐开始引进利用西文材料,从而促进了西北史地学在清末时期的繁荣发展。其中,许景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这一时期西北史地研究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0.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 (特别是王学左派 )影响 ,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 (徐激烈尖锐 ,董温文尔雅 ) ,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真血脉”、“悟”) ,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 (徐倾向于道 ,董倾向于禅 )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 ,使他们的文论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