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52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21.
程千帆、吴新雷两位先生在<两宋文学史>中对于宋代骈文(宋四六)发表了精辟的论述,同时也提出了"南宋前期四六四大家"的说法,具体所指为汪藻、孙觌、洪适、周必大四位南宋四六文名家.不过从四大家入选人数与分期两方面看,此说还不够严密,对洪适、洪遵、洪迈兄弟四六文数量和地位的论述也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余地.总体看来,南宋前期骈文创作较为繁荣,名家众多,"四大家说"尚不足以概括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22.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23.
在今江西南昌地区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中,道教内外人士都对许逊形象进行过多重塑造,使其兼具道教与民间祠神的色彩。其间,除了《道藏》材料,宋明地方志起到独特作用。一方面,宋明方志在与许逊相关记载方面表现出的序列变化,与唐宋以来道教人士对许逊形象的重塑以及宋元净明道的发展同步;另一方面,由于唐宋时期的《图经》成为地方神祇进入祀典、走向合法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志又以儒家传统经典为收纳祠神的标准,这些影响到了明代南昌地区许逊形象的转变。通过明代地方志的再次塑造,许逊从一位斩蛟水神、道教真君、净明道祖师进而演变为一位符合儒家祭祀经典要求、有功于地方社会的福主,进入地方祀典。  相似文献   
224.
作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开拓者,明白易懂是胡适白话诗学的核心。在近一个世纪里,这一诗学原则在得到认同的同时也不断遭受质疑,引起了一波又一波关于新诗懂与不懂的论争。在新诗发展精致化诉求中,面对现代派"不懂"的诗学,胡适有时在论争中进行自我阐发与完善,有时又不作分辨地接受来自不同诗学观念、风格美学的挑战与质疑。在大众化浪潮中,它开启诗歌如何向大众普及的讨论。在新中国新的历史语境中,又作为潜在的诗学依据,参与社会主义诗学话语的建构,呈现出新的接受特点。  相似文献   
225.
作家许辉以独行者的姿态遨游于江淮大地之上,创作出五部“单独”系列散文随笔集。文章试从作家的文学个性和文学境界出发,通过分析其自然诗意的品性和精神生存的最终归属,探讨了其散文创作的情感脉动,以揭示其“单独”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26.
张鹏  时群 《云梦学刊》2014,(2):125-129
许艳文的散文集《沉在湖底的天堂》对女性知识分子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情感、职场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和精准描摹。听风吟月的清旷诗意,赋予许艳文的散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视角:回眸历史风云的寻根之旅,使得许艳文的散文凝聚了历史的厚重,平添了抚今追昔的沧桑感;人间情怀中的深情厚谊,抚平了当代人劳碌风尘的心灵伤痕。  相似文献   
227.
赵凤莲 《学术探索》2014,(1):120-125
香山人徐润出生时正值西方工业化的大潮席卷全球,整个中国也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徐润的经历便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充当买办。第二,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转化。第三,入主轮船招商局,经营矿务。第四,倾心文化教育事业。纵观徐润的一生,既辉煌亦坎坷,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28.
1918年奉军入关是在徐树铮导演和策划下的一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其目的在于“借奉打直”,复活段内阁,从而贯彻段祺瑞和自己制定的“武力统一”的“国是”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徐树铮成功引奉军人关虽然达到了复活段内阁,继续推行武力统一的短期目的,但从长远看也埋下了直皖失和、奉皖失和的伏笔,从而加快了皖系的灭亡,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  相似文献   
229.
对徐渭和黄道周书法创新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质疑和辨析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徐渭和黄道周的人生经历、思想资源和作品特色,透视其在中晚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和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指出是心学而非李贽思想对他们的创新起了核心作用。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0.
<马氏文通>是我国语法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语法著作.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古汉语语法,具有一个完整的语法理论体系,但其中的矛盾之处也很多.如对介词"之"用法的分析存在缺陷:第一,它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类别的归属不够恰当,介词"之"的同一类用法出现在不同的类属中.第二,由于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不成熟,导致举例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