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8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97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42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毛灿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在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之时,徐志摩重视诗歌样式,强调诗歌语言的音韵美等理论,适时地匡正了人们对新诗的诸多误解。他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探索新诗的体式结构、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并成为中国新诗表现形式的拓荒者与理论家。 相似文献
62.
潘链钰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100
朝鲜名士徐敬德之《花潭集》享誉海内外,其诗歌艺术卓然一家。《花潭集》里的诗歌主要有闲适诗、赠答诗、咏物诗和说理诗四类。徐敬德之《花潭集》里的诗歌艺术特色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兼收老庄自然之姿,融合释家寂然之境,凝采王维诗艺之妙,实有“自然”、“寂然”、“凝然”之“三然”特色,譬如《花潭集》里的闲适诗。二是含晋风唐貌,又携景入情,此以花潭之赠答诗为代表。三是多奇言秀句,又对仗精工,尤在咏物及说理诗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3.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乃有三皇。三皇的说法不一 ,笔者认为从时间早晚上当以燧人氏、伏羲氏和女娲氏为宜。伏羲和女娲皆是神性和人性相结合的人类始祖 ,是东方的“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娲乃华胥氏所生的儿女 ,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蓝田县华胥镇之羲母陵是独一无二的华胥陵 ,华胥陵及与华胥陵相关的三皇故居等遗迹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4.
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的新生代女作家,她以其特有的细腻笔法和大胆的情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鲜明"创新"意识的语言形态,也正是"创新"修辞的运用,使其语言在仿拟、引用、比喻等常规修辞上呈现了异彩纷呈的语言变异。 相似文献
65.
徐建寅翻译的《电学》和记录他在欧洲考察的成果和见闻的技术性著作《欧洲杂录》,最早全面、系统、详尽地为我国引进了西方近代电气技术知识。这在当时国内对西方科学技术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启蒙意义;它为中国近代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徐建寅所体现的远见卓识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66.
萧世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121-124
中国的标点符号产生得很早.但是早期阶段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形式多样,极不统一,很不规范,无形中降底了其应有的效应.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对标点符号进行规范化的运动,这些规范化运动对于引领标点符号的正确发展,指导民众书面语的使用,提高民众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庞政梁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85-90
徐铸成是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 ,他在四十多年的办报生涯中 ,辛勤耕耘 ,不断追求 ,为我国的新闻事业留下了宝贵的业绩。他的办报思想是 :坚持真理 ,站在人民一边 ;多搞独家新闻、特色新闻 ;从实际出发 ,提高宣传实效 ;讲究新闻艺术 ,办出报纸特色 ;用人唯贤 ,培养人才。其编辑特色是 :深入调查、机动有效的采写 ;巧妙化用、多样引人的选编 ;总体部署、创新编辑的版面编排 相似文献
68.
网络犯罪危害性的公众认知异化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受关注的许霆案虽然尘埃落定,却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多层次反思。许霆犯罪利用的是银行网络结算和交易系统的错误,因此该案也可归入到网络犯罪的范畴中;许霆案虽然是个个案,但是它折射出了社会公众对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可度较低、认知异化的重大问题;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应当正视这种差异,并积极做出回应,以求得对网络犯罪刑事责任追究中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9.
对徐渭和黄道周书法创新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83-88
在质疑和辨析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徐渭和黄道周的人生经历、思想资源和作品特色,透视其在中晚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和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指出是心学而非李贽思想对他们的创新起了核心作用。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70.
黄伟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25-28
荀子之"学"是礼义之"学"。礼义之道既是学的内容又是学的标准,合之则是,不合则非。"虚壹而静"是在"虚静"的状态中领会世界的总原理("道"或"统类")。"以道观尽"是按礼义的"统类"来看待万物。"学"的内容、方式、目的都是外在地确定了的,因此学习者没有多少主体性。礼法之治是荀子劝"学"的最终目的,其"学"是工具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