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残雪的系列批评在当代文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但大多数论者在论及她的这类文字时,更多地将之视为进入其小说迷宫的经验性参照,无形中遮蔽了它们作为一种独立自为的批评文体的事实。事实上,残雪的批评具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她以特有的解析方式确立了其主体性批评的言说范式。但残雪将人的心灵世界作为艺术阐释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核心,也导致只见心灵而不见其它的自我封闭。走出自我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直面当下文坛,这应该是残雪批评走向更加成熟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02.
三年之丧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历来深受重视,分歧也因此较多。就丧期而言,有郑玄、王肃的二十七月、二十五月之争。王肃依据两汉以来三年之丧皆为二十五月的历史事实,提出祥同月。郑玄更看重理论上的合理性,认为礼缘情制,但需立中制节,所以重视祭而延长丧期,并通过祥异月确立的原则体现儒家丧礼的制作精神,以求收拾人心、整合社会之功用。两晋以后,郑玄之说逐渐流行,成为从朝廷到民间都普遍遵守的制度,但遵守的同时又意味着对郑玄当初用意的背离,人们看重的只是丧期的延长更适合表达丧礼中必要的哀戚之心,而这种重视情感的表达方式总是能够获得朝廷与社会舆论的褒誉。这一过程中,社会与经典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3.
从残雪拒绝"平庸"的叙事策略和审美"救赎"的叙事本质,指出残雪怪异文学风格的背后是通过否定的形式来丰富爱的理念,让永远向善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揭示残雪目前创作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4.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与宋代的开封向氏一族有深挚的交谊,向氏的很多子弟都是胡安国的学生,他们为湖湘学派的奠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6.
悍妇薛素姐任性率情地张扬了女性个体人格的自然欲望和天然本性,触犯了文化专制下的禁欲伦理和贞节道德,对伦理社会的人性禁锢、等级压迫形成破坏性威胁。作者西周生自觉的教化意图,阴差阳错地促成了薛素姐自觉的个性追求;而作者思想与历史文化的局限,又注定了薛素姐人格个性的先天不足和半路夭折。薛素姐个性的双重价值悖论表明,《醒世姻缘传》对明清叙事文学的个性解放主题,具有独到而值得肯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阶层,由于儒家正统思想分崩离析和战乱频等内外形势的影响,在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上由切近人事的谈论转变为玄远旷达的清谈,以此展现出他们郁闷屈抑的精神状态和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8.
残雪创作期的前后划分大致在90年左右。残雪早期的描写没有脱离中国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到了后期的创作整个进入了作家个人精神的世界,形成所谓“残雪之谜”。纵观残雪的创作,的确可以发现精神探索逐渐加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9.
徐光启所著《辩学章疏》是研究徐氏思想的重要文献,从此文我们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儒学的色彩,如徐的基督世界往往与复古思绪和原始儒学相结合等,另外徐氏的大胆社会试验的构想亦体现了创新精神。无论怎样,深谙基督教义的徐文定公首先是一位基督徒,而其内心中的儒学因素不应被认为与其宗教信仰相龃龉。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