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1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5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661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张世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245-252
严复作为清末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解决中国摆脱贫困问题应当优先发展路矿的思想,并对在中国兴办路矿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整体构想。国内学界研究严复思想的较多,但专门研究严复路矿思想的较少。本文从分析严复路矿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探讨了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严复的路矿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22.
张景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135-138
翻译会通是严复译名思想的核心,对于西学术语的翻译,严复所采取的会通法成功地借鉴了古代佛学翻译的格义法,其译名的会通法与其翻译标准所强调的“达旨”也形成了有机统一。在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的初期,这种译名策略有效地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然而,严复的译名策略也因过度依附本土传统文化而暴露出诸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23.
王连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
北派书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初唐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这为盛唐书风巨变提供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基础.盛唐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家们用新的审美观自觉或不自觉取法于北派书法,并将其法度化、儒雅化,创造出了恢弘壮美的盛唐书风.在此大背景下,进一步揭示了北派书法同代表盛唐气象的颜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山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刻书法是颜体形成的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24.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传说与鬼神故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而马尔克斯借助于印第安神话所传达的拉美叙事,与莫言实质上形成对话。文章从神话叙事的传统模式差异、叙事话语的艺术形式与神话哲学的表达三个层次,从不同的话语结构,深入分析构成两者对话的文本特性,以期将莫言作品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225.
吴立群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8-46
炎帝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这一名号是一个通称,指代的是北方黄河流域某个重要部落中的历代首领。炎帝传说自战国流传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地域文化杂糅于一体,在"时"与"空"的层面上完成了层累积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科学性。炎黄二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炎黄子孙"的称谓蕴含着不同区域文明在与中原华夏文明渗透交融后最终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素地。 相似文献
226.
贾翠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122-125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不仅为新中国收集、保存了大量的革命文献,培养了一批图书馆工作者,还积累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办馆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办馆形式,坚持艰苦奋斗的办馆精神等一系列经验。建国后,延安图书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展。新时期,延安图书馆事业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与时俱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服务延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同时要积极推进延安各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建立红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延安地方文献数据库,彰显延安特色。 相似文献
227.
常燕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5-117
美籍华文作家严歌苓在《小姨多鹤》和《寄居者》这两部小说里塑造了三种境遇完全不同的寄居者形象。通过这些生动的个体,严歌苓对寄居者的身份获得了新的感悟:没有国土的寄居者并不是真正的寄居者,没有信仰的寄居者才是永远的、彻底的寄居者。 相似文献
228.
陈恩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6-10
有人认为江淹《杂体诗》非其本色,甚至主张将拟古诗与其他创作成就分而论之。考察江淹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江淹早期的其他作品为《杂体诗》作了题材上的准备,成就了其“诗体总杂”的创作特色;而其他模拟作品“学古制今”,则培养了江淹“善于模拟”的创作个性,为《杂体诗》的创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美兼善”的理论导向和实际创作,使《杂体诗》成为了体现江淹“本色”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229.
吴金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10-113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230.
受中外大变局的影响,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回观。他主张用西方文化的“新式机器”去“发掘淘炼”中国传统文化,使“四书五经”发出新的生机,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使孔孟之道具有现代意义。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观,符合传统文化释放规律和个人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说他晚年尽弃西学、复古倒退,于情于理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