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靳宝 《唐都学刊》2006,22(5):8-12
范晔在其《后汉书》列传中,对东汉衰亡的历史进行了记述与思考,认识到这一衰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女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衰亡的原因。而且范晔认识到东汉“重气节”、“贵信义”的社会风气对于维系其统治的长期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2.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6,26(4):36-42
叶适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具有双重性结构:一方面,通过对高僧品行、寺庙的存废、戒律的功用、信徒的奉佛等的评论,传达了一种“宽护佛教”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寺庙的建造、出家为僧、礼俗的破坏、悟道的方式、往生西方、佛教之道是否纯正等的检讨,传达了一种“批判佛教”的信息。并由此形成了叶适佛教观的三大特质:认知佛教态度上的宽容性、认知佛教价值上的启发性、认知佛教程度上的表层性。  相似文献   
183.
徐志啸 《社会科学》2007,(10):183-192
叶嘉莹在评论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她的古代诗词解析之中,这是她融合中西诗学推动中国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她的论著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说明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宏微观结合的解析,从而概括其研究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4.
叶广芩和张爱玲两位作家都善于从女性的角度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在她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都带有自身及自己家族的影子,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关注历史和文化,女性性别的独特性,致使她们更多的关注女性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经验,注重在作品中传达女性的精神需求,并有其区别于男性文化语言的独特性,渗透出鲜明的女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5.
白草 《回族研究》2003,(4):88-92
《野草》和《故事新编》是张承志最喜爱的鲁迅的两部作品。尽管张承志没有专文讨论这两部作品,但在他的散文或学术随笔中,曾多处涉及。张承志的解读或阐释包含有三种因素:第一,个人真实、深切的体验;第二,回到鲁迅作品原点;第三,研究鲁迅作品的参照即不变的世相和不平的世间。这是对鲁迅作品生命力的一种积极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