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湘西王"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其蕴含的史学价值、地理生态学价值、军事学价值亟待发掘,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这部著作的文本校注、史料引用。因此,深挖其学术价值,既有助于认识康藏地区的风物人情,促进汉藏民族和谐;也有助于考察陈渠珍前期的人生经历,探究其文学气质对早年沈从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2.
鲁迅《野草》中包含了三种话语模式,即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自由间接引语模式。这些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灵魂的剖析,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43.
叶燮的"诗是心声"说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涉及了诸如诚、胸襟、品量、创新、工拙、是非、善恶、才人之诗、志士之诗、平淡之美等问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人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4.
在 2 0世纪词学界 ,叶恭绰是一位以搜集整理清词文献知名的词学家。然而 ,他论词标榜直抒性情 ,反对受形式格律束缚 ,主张顺应时代需要革新旧体诗词 ,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对 2 0世纪词学的主要贡献是 ,详尽地分析和论证了清代何以称为词的“中兴时代”。  相似文献   
45.
在浙江学派诸思想家中,叶适对程朱学派的批评是比较系统的。在道与物(器)的关系问题上,叶适的论述较薛季宣、陈亮等人详尽,认为道与器统一,而统一的基础不是道,而是物、事、器,即世界上存在的具体事物。当理学排斥见闻之知,专务内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盛行之时,叶适提出了“内外交相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叶适还从儒家经典、道统及程朱学派理论渊源等一系列问题上对程朱学派进行了驳斥。  相似文献   
46.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继承中国传统"兴"论中的某些要素,并融合现象学、接受美学等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而成的一个诗学理论。这一理论既适用于创作、接受、评论三个环节,又为我们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应对和运用中国传统文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7.
叶适的学术思想经历了由推崇理学到反对理学的重大转变,其晚年对理学的批判系统而深刻。他否定了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揭示了理学的本质,指出了理学的虚妄,批判了理学的极端化倾向,驳斥了理学的经义,又以完整的事功学说与理学抗衡。经过叶适的发展,南宋反理学思潮不仅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48.
叶文玲的创作与文化理想是借助"江南文化"建构的,江南文化作为一种话语意义链贯穿叶文玲创作始终。从江南文化视角审视叶文玲的创作,以题材选择、主题内涵和文学资源为载体,可以发现江南文化对叶文玲创作的影响以及叶文玲创作文本中对江南文化的表现与超越。  相似文献   
49.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 ,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他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50.
邺城与安阳城是否同为一城的纠葛由来已久。邺城建于春秋 ,作为都城始于曹操 ,后赵等相继以邺城为都 ,公元 5 80年毁于大火。以邺城为都的同时 ,安阳城已经存在 ,位于现安阳城附近。考古发现证明 ,安阳不仅是殷代晚期的都城 ,更是殷代早期都城所在地。安阳与邺城历史上有过互相管辖的历史。安阳城自东汉晚期以来 ,一直存在且位置没有太大变动。安阳城与邺城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两座不同的都城 ,历史上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