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徐志啸 《社会科学》2007,(10):183-192
叶嘉莹在评论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她的古代诗词解析之中,这是她融合中西诗学推动中国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她的论著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说明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宏微观结合的解析,从而概括其研究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2.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6,26(4):36-42
叶适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具有双重性结构:一方面,通过对高僧品行、寺庙的存废、戒律的功用、信徒的奉佛等的评论,传达了一种“宽护佛教”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寺庙的建造、出家为僧、礼俗的破坏、悟道的方式、往生西方、佛教之道是否纯正等的检讨,传达了一种“批判佛教”的信息。并由此形成了叶适佛教观的三大特质:认知佛教态度上的宽容性、认知佛教价值上的启发性、认知佛教程度上的表层性。  相似文献   
183.
靳宝 《唐都学刊》2006,22(5):8-12
范晔在其《后汉书》列传中,对东汉衰亡的历史进行了记述与思考,认识到这一衰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女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衰亡的原因。而且范晔认识到东汉“重气节”、“贵信义”的社会风气对于维系其统治的长期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4.
九叶派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相较传统诗歌,其诗歌的空间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城市书写的探索中:在空间意象选择方面,九叶派诗歌偏重城市空间,在描绘乡村时也更倾向于社会性意象;在空间体验中,相对于古典诗人推崇的隐士身份,九叶派诗人扮演了城市漫游者的空间角色,深入体验城市空间,观察城市人群,表达了城市生活带来的荒凉、焦虑和孤寂。  相似文献   
185.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灵吟速、感觉吟速和智性探询的扭结。因此。这类诗歌的恰当称谓应是“城市中的心灵之书”,心灵的敏感、柔韧、潜隐,与诗同格。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使得都市诗歌避免了“城市社会学的形象演绎”。而获得了生命的元气。心灵和鲜润美质。都市的人与事物,同样可以是诗人想象力和经验敏识的新的培养基。诗人完全可以将自然语象和都市语象、心灵幽居和介入生存综合处理,在更有意味和现代趣味的奇诡糅舍中,表现现代人心灵的鲜润感与混成力。  相似文献   
186.
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了深刻的阐发。在叶氏看来,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叶先生以“兴发感动”来标举境界说的独特内涵,但是她又认为境界、神韵、兴趣没有什么区别,这使她的立论有两相龃龉之嫌。其实,对“真”的诉求贯穿着王国维的哲学观、美学观和文学观,并自然而然的影响和决定着他的词学观。只有从真的文学、美学和哲学三个维度考诸王氏的境界说,才能有效地解释王氏何以认为境界乃“探其本”。叶先生对境界说的理解只是领会了境界作为“感受之真”的第一层含义,对境界之真的美学之维和哲学之维,叶先生未能作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