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7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7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86篇 |
理论方法论 | 23篇 |
综合类 | 908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马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3-116
《玛牧特依》是彝族教育史上极具价值的一部传统教育经典,是一部至今还"活"着的传统典籍,它对彝族地区的教育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对《玛牧特依》的由来、版本、性质、内容、特征、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12.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托孤重臣,两人起点相似,却做了忠诚和谋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选择。究其原因,主观上有个人因素,客观上则与两国不同的皇权统治密不可分。总体看,蜀汉皇权统治顺应了以诸葛亮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维护和发展了他们的利益,使诸葛亮满门为皇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魏皇权统治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没有维护好甚至危害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导致司马懿家族谋逆和夺权。 相似文献
313.
熊宪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64-168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314.
315.
梁安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83-85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大都市,这些都市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商业中心.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商业市场,如军市、奴市、关市等.而西汉的"陵市",则是帝陵设邑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商业市场,是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16.
阿洛秀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52-55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发挥健康文明教育的推动功能,以精神扶贫结合物质扶贫,内外结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将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彝区人民的健康文明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尽全面的论
述,从而提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健康文明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17.
顺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周易明夷卦通解——文王、孔聖生死覲探微@顺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25~~~~ 相似文献
318.
高静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20
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319.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0年凉山州GDP已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全国30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第一。本文借鉴现有研究给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指标体系,利用统计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对2000年至2011年凉山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论显示:2011年凉山州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达到66.6%,比2000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但是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对凉山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20.
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