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7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93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97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1415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61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相似文献
33.
《史记会注考证新增正义的来源和真伪》辨正——程金造《史记》三家注研究平议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传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37-44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于《正义》删削甚多。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单本《正义》即在中土失传。20世纪初叶,日人泷川资言从传人彼邦的《史记》古本栏外标注,手辑《正义佚存》一千余条,散入《史记会注考证》相关史文之下。读《史》者盛赞其便。20世纪中叶,程金造发表《史记会注考证新增正义的来源和真伪》,宣称佚存《正义》系以伪为真,十分之九出自彼邦人士的伪托。其说迄今仍被学界奉为定论,备受尊崇。细审程文,其引据立论的泷川资言的一段文字,竟是经他精心剪辑而成以利其批评的伪本。 程氏从佚存《正义》中精心选来欲证明其为伪托的例句,经逐条平议,反而证明其非张守节所作莫属。佚存《正义》实为失传已久的部分《正义》的重见天日。泷川资言不愧为张守节功臣。程氏的妄说则须推倒,以免贻误后学。 相似文献
34.
从民族历史文化视角深入探讨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发现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不仅历史久远,而且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含有古老的天文历算知识,含有古朴的几何学、力学原理。彝族四方八位是彝族先民对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是古人对时空的独到见解,是天文与历法的有机组合,具有“活化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5.
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中,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6.
翟业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1-27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是一片释、耶、爱熔铸成的人间净土。这种“奇观”式的写作呈现出一个被强加了“西藏性”的西藏,而生产和消费“奇观”的代价是将西藏特例化、工艺品化,从而使我们错失了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37.
闫超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5-97
在形声字中,义符表意,声符表音,如果声符相同,义符又相近,那么它们之间的词义也是存在联系的,文章便从"彳""辵"两部字出发,尝试着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分类。 相似文献
38.
韩建立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96-101
传统观点认为,《艺文类聚》是"欧阳询撰"或"欧阳询等撰",这种看法源自《艺文类聚》的书前署名和《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而这样的记载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往往突出了欧阳询,却遮蔽了其他起过重要作用的编撰人员。在短时间内编成一部体例较为完善的大型类书,一定是多人分工主导编撰而成。史书上记载的六位编撰人员均具有良好的资质,且其中四位留下了主导编撰的痕迹。欧阳询、陈叔达、裴矩和袁朗是《艺文类聚》实际上的领修人。 相似文献
39.
杨爱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78-81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40.
王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00-104
《文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