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8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33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1228篇
社会学   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浸透南诏古风的巍山彝族朝山打歌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所获,结合文献记载,对浸透南诏遗风的巍山彝族古老节日二月八朝山打歌会过程、内容、来源等进行客观记述和析释。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13.
对喜德县博洛乡则巴村精准脱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则巴村脱贫现状对凉山彝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提出一些建议:一是 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再发展,引导农户实施,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重 视科技教育扶持;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学习科学知识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四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十项规 定为指导,助力移风易俗健康发展,规范凉山彝区婚俗中礼金、丧葬习俗中的攀比、生活中各种人情消费等。  相似文献   
14.
扶志是把脱贫的信心和志气扶起来,摆脱精神贫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彝区由于长期物质缺乏,导致贫困群众精神 层面贫弱,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凉山地区“扶志”的困难与传统民族文化陋习有关。应该抓住彝族文化特点展开扶志,重 点培养有双语能力的基层干部,把脱贫攻坚的精神融入彝语电影、音乐和壁画,以家庭主要劳动力为重点“扶志”对象。加强贫 困人口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打牢脱贫致富的思想基础,防止返贫。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兼用第二种语言有双语型及多语型之分,即有的只兼用一种语言,有的兼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语言。多语型的民族在不同语言的习得中特点及规律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多语兼用与民族杂居等自然、社会环境有关;婚姻习惯制约多语兼用的特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也直接影响多语兼用现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思想,其直接来源是韩非子"三顺"说.董仲舒运用易学理论,援法入儒,反映了汉代儒学对其他学派的融合与吸收,与先秦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大不相同.而"三纲"说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汉代外儒内法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郡县制政体的确立,客观上需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它的提出标志着先秦、秦汉伦理道德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雁翼的十四行诗是他向世界诗歌宝库学习、拿来为己所用而又有所创新的一个范例。他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诗歌进行大胆改造,从内容风格、表现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8.
梅国宏 《兰州学刊》2008,(1):175-177,157
外向张扬和内敛舒放是谢朓关照自然山水的两种心理图式,分别形成了其山水诗的旷逸之美和萧散意趣。这两种美学风貌共同构成了谢朓山水诗清新自然的诗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邹华 《学术探索》2006,(3):117-120
李煜词的发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时代文化与审美习尚的规范,使他的词追求轻艳,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南唐的地缘因素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使他的词柔靡而艳丽,重于描写歌舞宴饮的享受和对恋情的追求,具有明显的俗文化特征;南唐特殊的历史和词人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充满深哀巨痛,抒发自我的家国之忧,摅写了经济之怀,提升了词的文化品格,初步显露了词向诗化道路回归的端倪。  相似文献   
20.
明代嘉靖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是现存谢灵运诗集中最早的版本。通过对该本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明代辑本谢集的仔细探讨,发现该本在谢集的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未留意乃至利用这一重要版本,现有的谢灵运作品整理本均存有不小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