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83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964篇
社会学   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阮籍塑造的大人先生形象以超人为特征。从文化角度看,所谓超人特征,一指社会性空间疏离,二指社会性时间疏离,其内涵应追溯至易老庄三玄,后者实基于乡土中国及其文化构建机理。  相似文献   
82.
李瑞智 《东方论坛》2010,(1):1-25,37
东方在公元500到1800年这一历史时期远比西方发达。东方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方影响的来源主要是中国。具有儒道精神传统的民族正不断建立生产和技术上的国际标准,而英美民族似乎无法再与之竞争。如果西方毫不理解东方文明的深邃和博大,那么,当东方的民族从西方的扩张和侵入所带来的震惊和破坏中苏醒过来时,西方就会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西方的方式跟中国的方式相比,存在更大的局限性。西方文明的未来出路在东方。  相似文献   
83.
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84.
文化,作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样式,总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在运动中不断发生变迁和涵化,宗教文化作为意识领域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样遵循这一原理,一方面,这种变化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它又产生对社会生产力的反作用,研究文化的变迁和涵化现象,从中探寻文化与生产力相协调的规律,对于我们塑建先进的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从易心莹的求学经历看,儒学构成了其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他才会采用<三字经>的形式来宣传道教知识.可以说,<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援儒人道的具体表现,易心莹虽身为道士,但其内心笃守儒师与道家学理却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  相似文献   
86.
梁元帝萧绎的许多行为,历史上对其评价多执以贬词,然而结合萧绎自身的残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可知残疾为萧绎带来了自卑,自卑又使萧绎一生中有着许多被时人和后人指责的消极行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自卑同时也促使萧绎积极进取.应历史地、客观地对萧绎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87.
从焦点理论出发,通过在最小对立对儿中鉴别工具短语"以"字介词结构前置和后置的功能和意义差别,以"易之以羊"和"以羊易之"为突破口,证明:"以"字介词结构前置时表"方式",后置时表"完成";"以"字结构的前置与"完成"语义标记的演进密切相关,而中古时期的相关语言现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8.
“以钱养事”: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以工补农,以城支农"及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乡镇政府逐步由管治、汲取转向服务,这迫切需要改革既有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咸安区的"以钱养事"改革正是对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其改革经验、发现其改革不足、提出后续改革对策,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9.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90.
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现状出现由“教派林立”走向“合一教会”的趋势;在与民间风俗习惯发生冲突的时候,教会在强调“信仰一体”的同时,灵活地包容了“多元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