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张建伟 《晋阳学刊》2005,(2):123-125
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六和其七十九,历来无确定之解释。事实上,只要从诗歌所用典故入手,结合阮籍思想与所处时代进行疏证,就可得出结论:其五十六是阮籍回应谗佞之人猜疑与责难的作品,其七十九是悼念嵇康之作。  相似文献   
42.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43.
席慕容本是一位画家,然而她却因为诗学成就风靡了台湾进而震荡了大陆。她的诗歌主要描写年轻一代的人生、爱情、乡愁、人情,自然洒脱、浑然天成。她不仅善于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用于诗歌创作中,而且还能够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融入到她的诗歌之中,因此她的诗歌营造出唯美的情景,是诗情与画意的交融。她的诗歌“诗中有画”,不仅景中生情、情中有景,而且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意象组合营造清丽唯美的画境。  相似文献   
44.
战斗性语言是毛泽东诗词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与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特征一起,为毛泽东诗词增添了无穷的美学魅力。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削弱或歪曲毛泽东诗词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通过对不同英译本的比较,以此来探析毛泽东诗词中战斗性语言之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45.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46.
葛景春先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不是对李杜进行简单的优劣品评,而是深入到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的现象与原因。他从李杜所处的时代的变化、文化诗潮的转型以及李杜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对李杜之变进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以杜甫为代表的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47.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8.
魏荣 《南都学坛》2009,29(1):43-46
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在写作上采用了韵散相间的叙述方式,其中的韵文可分为:谣谚;预言、卜辞和隐语;诗歌。分言之,谣谚的征引使小说既保留了民间传说固有的风调,又使作品的思想得以升华;预言、卜辞和隐语的使用,来源于国人原始信仰的积淀,在小说中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反映了其时的社会文化心理;作品中还有一些赋诗、引诗的情况,这种承自上古文学传统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小说的文体地位,增强了小说的鉴赏性。概言之,韵散相间的写作方式具有深刻的文体意义,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9.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 ,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 ,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 ,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 ,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 ,“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0.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