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827篇
社会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中国用官话和吴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何典》是明清时期吴语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白和叙述语言均采撷自真实的方言口语,特殊语汇、俚俗词等语料丰富宝贵,但对其语料价值的研究所见甚少。对《何典》中的丰富语料,从语言学角度,语言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历时和共时,文化以及辞典编纂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能深入分析《何典》的语料特点,揭示《何典》的语料价值及对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价值。对吴语词典收录的研究结果显示,《何典》等方言文学作品的语料对辞典编纂完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2.
唐宋方言学史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探讨其研究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唐宋方言学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把重要方言史料纳入讨论范围;文献的全面考察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合理利用清人辑录成果;全面概述和重点讨论相结合;参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辩证对待前人观点;在汉语方言学史上定位.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合理安排,就可以初步构建断代方言学史的撰写范式.  相似文献   
933.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客观存在,无法回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地方方言的影响不容忽视。江苏泰州地区方言在语音中的十个混淆之处对该地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同时该地区的方言语调对于英语学习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934.
对英语方言的翻译采用汉语方言对等翻译的方法,虽然是目前英语方言翻译的主要方法,但是从翻译效果和后期反响来说却不尽人意。由于英汉方言存在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单纯方言对等直译不能传达原著的精髓。张谷若先生在译《德伯家的苔丝》时候采用山东方言进行翻译,不仅不能完全传达原著的文化,还为国人阅读增加了一定困难。任何语言的方言都无法用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做对等替换,只有恰当的运用汉语表达法和加以一定的注释说明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935.
隐语与黑话、暗语、秘密语(秘语)、行话、禁忌语、委婉语等若干词汇变异现象之间具有何种关系,该如何区分,目前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死角。抓住各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们进行区分的根本。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秘密语(秘语)等术语为异名同实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语言变异现象,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因术语称谓不同而把它们视为不同的社会方言词汇变异现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为异名异实关系,二者是不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把前者混同于后者,也不能把后者混同于前者。  相似文献   
936.
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用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由动词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在不同方言中也并不同步。以清代淄博白话作品《聊斋俚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着"和"过"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并结合现代淄博方言对其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7.
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通过对长沙儿童长沙话一级元音的实验分析,探讨普通话经验对于儿童方言母语语音意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儿童的方言经验会对其普通话语音意识产生影响,普通话经验同样也对儿童的方言母语语音意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38.
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从“老碗”和“海碗”说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言是表现民俗文化特征的最重要手段。本文以"老碗"和"海碗"为例,说明民俗和方言有很密切的关系,民俗学和方言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从民俗学与方言学来说,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研究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十分强调田野的调查研究;民俗学和方言学的研究,都共同面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和历史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是十分的一致;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民俗学和方言学也有明显重叠的部分。  相似文献   
939.
轻声由于读得轻而短,所以就失去了原先的调子。普通话中的轻声是一种变调现象。普通话中由于前面字的声调不同,后边轻声的音高也有所区别。从宝鸡方言具体的语音图谱中观察分析得出:普通话四声后的轻声在宝鸡方言中音高也有所区别,大概排列的顺序为:阳平(35-24)——高;去声(51-44)——中;上声(214—53)——半低;阴平(55-21)——低。  相似文献   
940.
现今有些方言的古入声调类已经消失,古入声字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调类中,这种变化对人们学习、掌握语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母语出发,借助与普通话的对比探求几条较为可行的判断方法,是快速掌握古入声字的捷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对自己方言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