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180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91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91.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沧浪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胡、严二人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他们的诗学观既有相合处:如推崇诗骚、汉魏、晋、盛唐,追求诗歌的整体美与含蓄美,注重创新等;也有差异处: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不同,二人提出的师法对象有别,以体派论诗的精深度有别等。他们促进了宋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自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2.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3.
先秦时期以师旷为代表的矇瞍,以淳于髡为代表的俳优,皆使用韵语讲述古史、故事或笑话,娱乐君主,伺机讽谏,他们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俗赋作品——先秦韵诵俗赋。这些韵诵俗赋被经史诸子吸收,使行文摇曳生姿,趣味横生;而荀子、宋玉则将这些韵诵俗赋衍为长篇,提升其思想内涵,并且题以"赋"名,成为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94.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95.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6.
《世说新语》在语言艺术上有着独特而永恒的魅力,文本的成功与其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喻的妙用是其在语言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7.
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尊为"文宗",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道济天下之溺",在佛老盛行的中唐,举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建立道统;人格上,"忠犯人主之怒",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情操上,"勇夺三军之帅",忠君爱国,致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8.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用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就《世说新语》一部书来说,620多首词中有94首词含有《世说新语》典,总共用了117条,内容涉及《世说新语》许多方面,诸如任诞、简傲、言语、排调、识鉴等等。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所包含的词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对国事的不能忘怀,对友朋离别的伤感,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等等,辛弃疾大量用典,这当然反映词人知识的广博,同时也反映词人的遭遇和心理情感,以及与宋代诗坛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世说新语》典角度考察稼轩词对我们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9.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9,25(2):27-31
“成于三”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一个洞察历史的新视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视点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足够注意。笔者认为,这一视点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突破了中国古代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和合式的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哲学,它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历史哲学,不但瓦解了自足型、封闭型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语言霸权主义,导引新的意识形态,而且还衍化出一种新的生存智慧或生存哲学,体现了司马迁构建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吁求。它不但成就了司马迁特殊的人格,成为司马迁特殊人格的象征;也成就了司马迁的思想,成为司马迁创新思想的标志。其主要特点是,生成性、超越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相似文献   
200.
历代潮州的祀韩书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书院教学与祠庙祭祀密不可分。自南宋以来,韩愈被视为开启潮州教育的榜样及儒学正统之集大成者,成为潮州书院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淳祐三年(1243),潮州量早的一所书院韩山书院就是在城南郊外的韩祠(庙)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随后,祀韩文化随潮州政区的分拆、发展而逐步向各个属县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