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118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莱辛和李渔虽然在艺术实践的文化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作为德国和中国的戏剧美学思想家,他们对于各自的戏剧美学传统做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莱辛和李渔创立了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对于古典戏剧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美学思想、艺术特质,对于丰富和发展戏剧美学的艺术传承和实践诸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2.
榆林南北差距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也只能在工业化过程中消除。近期发展南部工业,实现南北互联互动,把盐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是比较现实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3.
韩愈对北宋古文运动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晚唐五代以来却一直很少为人们所关注。最早发现韩愈的价值和意义,并高举韩愈的大旗,排斥佛老,对抗时文,力图振兴儒学、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是北宋初期的柳开、穆修等古文家。他们的韩愈观在北宋初期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4.
本文对《孟子》的《梁惠王上》“以御于家邦”、《滕文公上》“劳之来之”、《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怨女”等三处的旧注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御”应训为“引”并进而引申为“推及”;“劳、来”不应分为二义,皆应训为“勤”;“怨女”与“旷夫”相对为文,“怨”通“蕴”,应作“积聚”解,“怨女”指囤积在宫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75.
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座宝库,它对东方文化乃至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朝鲜众多的民间故事以及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与佛经有关联。朝鲜的民间故事、小说受佛经影响有些是直接通过印度接受的,但更多的是通过中国间接接受的。特别是《百喻经》,作为汉译大藏经中的百媚,被誉为东方的“伊索寓言”,对朝鲜民间故事的产生给予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6.
文章从念与离念的角度对《大乘起信论》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念指的是心对境的攀缘,念依无明而起,念能变现和攀缘生死境界。离念指的是脱离能念所念的二元对立而归一性。《大乘起信论》上承印度佛教,下启中国佛教,弄清楚其念与离念问题对正确理解中印佛教关系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77.
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表达,不仅要留意其谴词造句,还要体察其语境蕴涵.他的语言运用既讲究表层文字的优雅,又注重内在思想的深邃.优雅而深邃,构成了余秋雨散文语言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8.
吴越文化的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与越互为近邻,语言相通,舟楫相同;但二次南下的夏文化与会稽地区鸟图腾族文化相结合,形成越文化;东下的周文化与太湖平原的鱼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吴文化。他们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不同,吸收华夏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9.
陆机以东吴贵族及才子的身份而入仕西晋王朝的经历 ,形成了他矛盾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 ,也是陆机赋东吴情结的成因所在。陆机赋中对父祖光荣的追慕与自豪 ,对故土亲人的眷恋 ,对朝代兴衰、人生短暂的深切思考以及对吴楚名物、文化的赞美与张扬 ,都表现了浓浓的故国情愫 ,东吴情结何其强烈 !陆机赋第一次把故国情感引进赋中并对庾信故国乡关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0.
本文从历史资料、地理方位、地势水系等方面,并结合实地考察、民间走访,论证了带湖与稼轩遗址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