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员小中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50-54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图像应用广泛。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东渐,龙在佛教石窟艺术中同样表现非凡,充当八部护法之一的角色。云冈石窟中出现大量龙形图像与其皇家工程有关。它是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北魏民族汉化过程的产物,上承秦汉之风,下开隋唐之气,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2.
力高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8-43
云冈石窟早、中期的开凿贯穿着"龙飞九五"、"九五至尊"的思想。早期的昙曜五窟,就是从"九五至尊"的"五"得阳位之中正,即最理想的地区而来。昙曜五窟的五尊大佛,分别象征着拓跋珪(20窟)、拓跋嗣(19窟)、拓跋焘(18窟)、拓跋晃(17窟)、拓跋濬(16窟)。而孝文帝时继续开凿的四大窟,继承了昙曜五窟开凿时确立的指导思想,与昙曜五窟共同构成了"九五"之"九",中期的四大佛窟分别象征着拓跋弘(13窟)、元宏(10窟)、文明太后冯氏(3窟)和元恂(5窟)。都体现了佛教必须为皇权服务的原则。 相似文献
33.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有本生、因缘、譬喻等内容,从壁画内容上分析,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在佛教实践中的反映.根据佛教"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划分,这些壁画内容都属于律藏系统,这些故事画绘在石窟中,起到强化戒律、静思禅定的作用.龟兹地区出土的有关戒律方面的经典,这与古代龟兹地区一向戒律严谨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4.
杨俊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28-30,36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35.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现实问题较多,在营销意识、名牌塑造和市场细分上缺失较大。细分旅游市场、重视商品营销和把脉时尚审美是云冈旅游商品包装的设计策略。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以大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内涵,细分市场、塑造名牌,进行历史文化和本土元素的再生设计,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196 6年 8月 2 6日 ,洛阳八中部分学生以破“四旧”为名 ,欲砸毁龙门石窟。为了保护石窟的安全 ,洛阳农机学院师生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避免了被毁的命运。由此可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7.
解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42-45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相似文献
38.
员小中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37-41
云冈石窟从开凿起到主要洞窟的基本完成,无不与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昙曜五窟"的开凿宣告了"沙门不拜王者论"的结束,而政治上的需求则引发了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皇室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促进了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进程,并形成了云冈造像模式。 相似文献
39.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质清秀、风格迥异,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背景和南北人员交流等,对北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中可以洞察南北绘画美学精神的传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40.
满盈盈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7-80
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旧说——希腊说、犍陀罗说或龟兹本地说,经分析是难以成立的。印度本土艺术中裸体女性形象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佛教流布而传播开来。对克孜尔石窟与印度本土艺术中的裸体女性形象进行体态、姿势和装饰等方面图像学的考察、比对,可以确定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于印度本土艺术,其裸体女性形象无疑遵循了古代印度的审美法则。龟兹开放的社会和包容的心态,为裸体女性形象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