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荒寒意境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意境之一 ,这是由荒寒意境的特质和文人们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所决定的。柳宗元被贬永州 ,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 ,于是 ,他借荒寒之境表现其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这种荒寒之境既是诗人自觉追求屈原楚骚精神的结果 ,又带有中唐山水审美的时代特征 ,更具有作者独到的个性  相似文献   
82.
元末明初社会秩序混乱 ,朱元璋面临着革元旧习和稳定民心的双重任务。为此 ,他把乡村教化作为重点 ,颁布圣谕六言 ,明礼导律 ,移风易俗 ,使乡村社会井然有序。但是 ,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政治伦理措施 ,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和束缚了人们的自由  相似文献   
83.
弃逐逆境中的柳宗元,其情绪的主导方面是“怨怼忿愤”。柳宗元的愤懑,主要来源于“有劳而见罪”、无辜而被逐,以及因此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柳宗元愤而启,悱而发,用自己的方式宣泄郁愤。他愤山、愤水、愤物,归根到底却是愤人,愤“灵”与“帝”。当宣泄的对象归结到“灵”与“帝”的时候,柳宗元的愤悱便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4.
作为中唐两位著名的文学家 ,刘禹锡和柳宗元不仅在诗歌、散文领域成就卓然 ,他们的赋体文学也应受到重视。两者的赋作具有若干共同特征 ,同时又分别在精神上和体式上呈现出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85.
今天 ,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 ,建立人类的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要求极为迫切 ,既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西方思维模式演绎的结果 ,而是基于全人类命运的共同要求 ,那么对问题的回答 ,也就要借鉴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文化的思想资源从而作出回答。产生于八百年前的古代东方的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正为当代人类社会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建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示 ,可以说它对于 2 1世纪人类社会建立世界新秩序从而得以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86.
在朱熹对《诗·魏风》和《诗·唐风》的解读上,包含若干异乎前说的新成就。一,他有着《魏风》、《唐风》实为“晋风”的思想,以及“晋风”风格取决于晋之地理环境的文学风格理论。二,他在“晋风”阐释史上最早提出了《蟋蟀》和《山有枢》为唱和之诗的观点,这是《诗经》学史上的新创见。三,他否定了毛《序》为代表的汉唐旧说关于“晋风”主旨上的“刺”诗说,将某些篇章读为表现衰乱之世士子心态的诗篇。当然,所有这些新成就,和朱熹在整个《诗经》学思想上的新突破又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7.
朱熹文化世界的“三统”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包括了学、政、俗三个层面的生命统一体。其中学术世界为思想基础,政治世界乃现实追求,日常世俗世界则是最终关怀。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88.
韩、柳的意趣表现在众多的方面,韩主儒排佛,柳主儒且认为儒佛同宗,但他们坚执了共同的古文道统;现实生活的,导致他们的自省诉求,古文的兴味虽在儒学,但韩致力于古文之醇,明道不移,柳则从以文明道转化为对以文传世的追求;韩、柳都深于情、不免于以文为戏且好开新,但韩愈为文的浩博之气不同于柳宗元的简古之风,韩愈的好为人师自觉肩负了宣扬古文和古道的责任,柳宗元则缺乏这样的自觉意识,以淡泊人生一度走向山水。  相似文献   
89.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朱载堉以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在其平民心态支配下,对中原地区,尤其是焦作地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多项艺术形式是当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0.
明清易代之际,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再度高扬,很多有志之士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也有一些人采取逃避隐居的办法面对现实。然而清朝的政局日益稳固,复明的希望日益渺茫,能否坚守气节,能否保持性情,是很多遗民面临的艰难考验。为此朱鹤龄提出了要保持性情之正的说法,希望大家守住气节,心存明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