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唐三藏是传统"西游"故事当中理所当然的第一主角,然而至百回本《西游记》,伴随着作家创作主体倾向的改变,他的位置有所调整,身居悟空之后。表面看起来,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人妖不分。究其实质,他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僧,慈悲、坚忍、执着,终成正果。  相似文献   
72.
苦吟既表现在"苦吟"的认真,又体现在"吟苦"的真诚.杜甫、吴嘉纪、臧克家作为我国诗史上三个最有影响的苦吟诗人,其创作在苦吟主体的平等视角、对民众苦难的深度开掘和揭示苦难民众优秀品质等方面一脉相承.在话语形式方面,他们都借境于乐府民歌而又各具特色,从杜甫的"新乐府"到吴嘉纪的"野人体"再到臧克家的"<烙印>体"具有继承发展性,但三点一线的个案演进并没有伴随苦吟诗歌在整体上从中世、近世到近现代的日趋繁荣.  相似文献   
73.
清代青藏高原农业技术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青藏高原的农业技术存在着不同的地域类型,而作物种植的垂直差异使技术类型的空间分布更具复杂多样性。该地区的作物结构及其分布,典型地反映出高寒农业的特点。单一的种植制度、粗放的耕作方式、落后的水利技术和低效率的工具组合,亦体现了清代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条件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4.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对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含义进行剖析,并从区域功能定位、目标特征、过程特征等方面,对青藏高原生态城市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5.
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西游故事中弥勒的信仰和消隐、毗沙门天作为主要护法神的短暂出现以及最终以观音独擅其场。唐五代寺院俗讲等形式使西游故事出现神魔化倾向 ,宋、元、明佛教民俗化给西游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6.
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寺院。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第17代孙阿勒坦汗(俺答)曾在此居住,经历了蒙明战争、"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7.
李舜华 《学术交流》2001,(1):116-121
关于<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东方远远早于西方.国外对于<西游记>的研究,也随着<西游记>的传入而开始了,但早期的评论都极为简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游记>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对<西游记>的最初接受,实际已构成了分别由"玄奘"与"猴子"为代表的两个世界,前者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后者则更侧重文本自身的隐喻.此后,从故事的形成、版本的流传、作者的考证、文本的比较,到最终对佛光道影下寓意的解读、文本结构的分析,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几乎涉及了<西游记>的每一个领域,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彼此补充、又互相糅合地解读着一则"中国的寓言".  相似文献   
78.
臧克家任《诗刊》主编时,显示出融参政、学术、文学或官员、编辑、诗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质和社会角色.笔者从零碎的材料“串联”出的微言大义中发现,在文学权力者“收编”桎梏缝隙中生存的臧克家,并没有分享到决定性的权力,在主持《诗刊》工作时陷入一种身份认同危机.在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写作和言说都处在权力的阴影之下,他担任《诗刊》主编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复合型主体在诗歌、政治的合力共振中对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79.
汉魏六朝是汉语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翻译佛经作为此时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已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引用和研究。在引用和研究汉魏六朝译经语料时,学界多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为版本依据。具体考察目前有关研究成果,发现在上述译经语料引用中存在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三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或轻或重地影响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