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114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张闻天在中共创建前后创造了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革命的对象及如何建党等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耕耘.他的思想经过工业救国、精神力量救国的转变,最终走上政治民主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艺思想,尤其是对文艺和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2.
在张孝祥的诗歌作品中,绝句数量近半,其内容包括描绘美好河山、不畏强权、模山范水、归隐情结等许多方面。在丰富的情思蕴涵之中,始终贯穿着爱国爱民的主线,在南宋初期的士人群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3.
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标榜的“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儒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通观张之洞修身治国思想,可以从他的力辟公羊、调和汉宋、学兼中西、经世务实等方面得到佐证,他的学术宗旨和治世理念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而他本人,也应成为千百年来“内圣外王”的又一个大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4.
张以宁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福建诗人,又是两朝皆有重名的馆阁文臣,在元明文学史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创作成就尤著,既是元明之际馆阁诗风的传递者,又被认为开明代闽诗之先。然而,现今对于这样一位诗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其生平及创作的基本史实亦尚有未及清理处。以张以宁的诗歌创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可初步将其一生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来加以描述,藉此把握他的诗歌创作的心态、风格及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5.
金融资本对大生企业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成效令人瞩目。但金融资本在大生企业集团迅速衰落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时产业资本不断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历史条件下,大生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这种依存关系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张居正改革一方面延缓了明帝国的灭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党争。作为党争一方的东林党人对张居正改革既支持又反对的态度,体现了其在探索济世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27.
北宋西蜀隐逸诗人张俞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俞是活动于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德行、文学皆著名的隐士 ,对宋代巴蜀文学乃至宋代文学颇有贡献 ,但学术界似乎还无人对他进行过专题研究。文章略考张俞事迹、交游、著作 ,并试论其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28.
张爱玲的小说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却无法从纯粹的精神意义上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自然情感被戴上诸多的枷锁。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玩世不恭,或是享乐主义,或经受痛苦煎熬,“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相似文献   
129.
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索张恨水现代章回小说的现代性,认为张恨水对章回体进行了整体性"改写",使之精致化和深度化,成为一种富有现代感的新文体,这是对五四新文体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0.
鲁迅与张承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