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114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92.
高俊林 《殷都学刊》2007,(1):135-140
作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兼革命家,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立场始终息息相关。“假复古之事业,寄革命之精神”,是他在其时西学浪潮滚滚而来之际大力提倡国学的隐衷所在。而他对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之所以给予高度赞赏,除了因为这一时代与当时社会背景颇多相合之处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章氏本人一贯的种族革命立场使然。  相似文献   
993.
王辉 《齐鲁学刊》2005,(5):107-110
张炜的小说创作思想源于其对多种文化理路的博览众采,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俄罗斯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形成了他创作中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意向。  相似文献   
994.
张之洞关于教育管理的思想颇具特色、较为系统,学生管理思想是其中的有机构成。他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管理都予以重视,而且在实施管理的过程采取提倡与禁止并存、引导与干预同在等方法,赋予其学生管理思想鲜明的特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加强道德建设与教育的今天,重温张之洞的学生管理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张天翼童话创作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叙事倾向。促成张天翼童话创作成人化叙事的重要原因是作者难以摆脱教化情结。这种教化情结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受时代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干预,取决于成人化的创作意向。教化情结及其叙事方式使得张天翼童话拘泥于成人想象而无法进入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996.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997.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作家虽然探究了女性的问题,但没人能像曹雪芹和张爱玲那样,在文学创作中执著于女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记录了美丽的女性存在的美好和毁灭的惨烈,是关于男性对待女性态度的自我反省和拷问;张爱玲则着力刻画和揭露了女性人格中的缺陷及毁灭的荒凉,意在唤醒女性的自我救赎。二者都把女性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以不同的形式使读者认识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女性意识应该如何树立,女性应如何争取真正的自主的反应和应有的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998.
任士英 《云梦学刊》2004,25(1):53-56
唐玄宗时期的“三庶”之祸,是开元中枢政局中发生的重大动荡。但它何以发生,是否果如旧史所谓皇帝听信了宰相李林甫之言那样简单?何以李林甫之态度前后效果不同?诸如此类,各旧史均语言隐晦。研究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的调整和变动,可以对三庶之祸进行合理的解说。  相似文献   
999.
《三事忠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书,是元代名儒张养浩所著《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的合称。《庙堂忠告》是张养浩为身居庙堂之高的显官们提供的施政建议,也是对自己担任礼部尚书兼参中书省事期间从政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心系天下的情怀;《风宪忠告》是张养浩针对监察官员弹劾、纠察等日常工作提出的要求,体现了执法为公的精神;《牧民忠告》是张养浩为地方县级行政长官提出的从政建议,针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理念,字里行间充溢着勤政爱民的思想。《三事忠告》体现了张养浩深厚的文化素养,“至君泽民”的理想和忠于职守、敢于直言的精神,反映了张养浩一生追求天下大治的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它虽然距今已有700余年,但仍有值得借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胡文英《屈骚指掌》,是清代一部考证务实、见解通达的重要注本。胡文英虽为官从政,生活却“食贫居贱、辛苦流离”,尽管其窘迫之因与屈原有异,然亦可想象胡氏彼时境遇与屈子被放逐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相通处,冥冥之中引领他在《楚辞》中找到了情感寄托之地。受考据之风熏染,胡文英注《楚辞》之方法与体例多与梁启超所概括的清代朴学之特征相符。又胡氏著有《庄子独见》,其释《庄》的方法,如“时文之法”、“空言之法”、“微探之法”、“品读之法”、“自得之法”等对治《骚》多有影响。文章从胡文英的生平、所处时代及著书三方面,挖掘其关联性,继而揭示《屈骚指掌》成书之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