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3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5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试论郑谷的蜀中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乃唐季极负盛名的诗坛名家,诗人于中和元年(881)因避黄巢之乱而入蜀。郑谷一生著述颇丰,然现在仅存三百余首,其中,蜀中诗逾四十首。他的入蜀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视野开拓,艺术造诣独深。然而,后人对其诗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应结合其所处之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胶柱鼓瑟地沿袭前人的评价标准去讪笑郑谷诗的"骨体太孱"了。  相似文献   
292.
明朝末年闽南海盗郑芝龙为朝廷招抚,积功至福建地方最高武官,着意培养长子郑成功学习儒家文化。郑成功21岁时由南安县入南京太学,进一步接受了传统思想的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当确立于是时。此后他一反其父所为,坚决抗清,在东南积极从事武装斗争。西元1659年郑成功率大军北伐,经东海入长江,进围南京,终功败垂成。一般均认为郑成功轻敌,中清廷守城官员的缓兵之计。而他只在南京的北面和西面围城,致使清之援军不断从东、南两面源源进入城内,这应也是他南都之役败北的原因。其所以仅布军于南京城之北、之西,亦缘于其水军特点。自清代迄今,记叙或研究郑成功的论著之有失误,皆与不谙南京地理有关,故本文详考此役的地名。  相似文献   
293.
1999年 4— 5月间 ,许昌市区内一建筑工地新出土了一批古瓷片。这些古瓷片揭示或证实了以下几个问题 :1.许昌曾是古代中原一处重要的瓷器转运枢纽和大型瓷器集散地 ;2 .确有“碗豆青”色的“汝州新窑器” ;3 .邓瓷中也有底、足满釉芝麻支钉支烧 ;4 .童贯家可能在临汝窑定烧过瓷器 ;5.柴窑瓷片首次出土 ;6.清宫所藏“黑釉柴瓷”当属后周前期“郭窑”产品  相似文献   
294.
立足于儒家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之官德以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伦理向度为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其中,人性论和人格论构成官德的内在生成机制;由君德决定的人文政治伦理环境形成官德生成的外在动力机制。这一官德生成思想既具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德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共性;鉴于贞观政治之特殊性,又具有实践性与普遍性等特点,从而赋予贞观官德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295.
单承彬 《齐鲁学刊》2001,(3):108-112
东汉郑玄的《论语注》自唐代以后就亡佚了。20世纪以来,发现了一些《论语》郑注的唐写本残卷,其中保存了大量与传本《论语》注疏不同的解释,为了解汉代及郑玄对《论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辑录了部分郑注条文,与传本《论语》注疏比较参证,认为《论语》郑义反映了汉代古文经学派《论语》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96.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297.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98.
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后,归隐上海的郑孝胥在其老幕主岑春煊的支持下,与张謇、汤寿潜、刘厚生等人一起,在上海成立了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在随后1907 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郑孝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领预备立宪公会的会员,设立国会研究会,向宪政编查馆上书,请求速开国会.通过收集19061908年间郑孝胥相关活动中的言论,了解清末预备立宪时期郑孝胥的宪政观.  相似文献   
299.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300.
郑怀兴的戏曲文学独立观不仅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命题,而且是关系到戏曲创作实践的切实的问题。他对戏曲文学独立价值的艰难追寻,是对当代戏曲兴衰之由的一个具体而深刻的阐释。他“蜗居乡野”,并特别清醒地坚持着戏曲文学的精神探求。他把写戏作为“生命的需要”,沉醉在深邃无边的精神世界的探寻之中。在戏曲创作的文学性遇到舞台挑战的时候,他没有动摇戏曲文学独立价值的追求,而是在持之以恒的精神探求中,协调剧本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