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69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李文才  张琛 《阅江学刊》2011,(3):106-114
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作为东宫职官序列的重要成员,在魏晋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魏晋南朝此二职已成为国家正式职官,在此期间,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的职掌及任职资格均发生过较大变化。从职掌来说,此二职的职能有所拓展;从任职资格来说,则从三国时期没有特别要求发展为两晋南朝时期要求门第较高,因为此二职已经变成世族门阀趋之若鹜的"清望官"。这种情况到陈朝时发生逆转,这主要是因为南朝士族到陈朝时已经趋于没落,并由此使职官制度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2.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来维护我华夏文化的基本标识,我们更需要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来构建文化交流的道场。在坚持辨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意识形态的同时,要以宽厚的胸怀,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收集、整理、改编并出版精选的译稿,让兼容各种宗教、主义的译本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全人类听到听懂中国人的声音,让东方先哲的和谐妙音传遍全世界。  相似文献   
113.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评诗专著,钟嵘认为诗和文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强调诗吟咏性情的抒情功能。对于五言诗歌中的用事,钟嵘并非全然否定,而是针对齐梁时用事不当如同书抄的不良诗风,反对堆砌典故、好用新事,并提出“直寻”之法以矫其弊,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4.
文章在吸取学术界已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探讨《老子》道篇首章首二句该怎样断句入手,对该章做了异于常见的新解,认为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的。文章对"常道"与"常名"、"常无欲"与"常有欲"等概念、术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了潜藏于其中而至今尚鲜为人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5.
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随感而发到自觉规范的发展过程。入长安之前,他在佛经译文的质朴和文饰的问题上,观点并不十分明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虞;入长安之后主持佛经翻译时期,出于规范和指导翻译活动的考虑,他的态度变得明确起来,即主张译文质朴全译,反对译文删略文饰,同时又具有十分有限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6.
历史学是一门以弘扬人性之真、善、美和鞭笞人性之假、恶、丑为旨归的人学,因而在求真之外尚有求善、求美的使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决定了人性在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钱锺书打破时空界线和学科壁垒,独辟蹊径,从常心、常情、常理出发,用貌似拙朴的分析方法,以美学慧眼诠解史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历史之美的洗礼。其史论通过对人性的自然性的确认、对社会性的剖释和对复杂性的体察,将散落于历史间隙中的寻常之人和事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引起人们对宏大叙事下的历史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对人性在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进行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117.
王中作为现代新闻教育界的杰出代表,其新闻思想影响了我国几代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业界从业者。王中新闻思想涉及对我国新闻学理论的认识、对我国新闻学业务的认识、对西方新闻学理论的认识、对新闻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其新闻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制定有效学习规划和学会知识吸收转化等,为当下的大学新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8.
文章概括了我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社会活动家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几点成就。  相似文献   
119.
变社会动乱为天下和谐,贯穿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孔子不忍礼崩乐坏,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经验,主张克已复礼以德治国。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扩展,形成了仁政说和养气说,使德治思想得以全面发挥。儒家是从统治者的历史经验升华起来的学说,有待新的时代的检验,其实践遇到挫折,便遭到怀疑。受到忙于耕种织、难于温饱的劳动阶层的怀疑,儒学便成了“繁饰礼乐”、“倍本弃事”的伪君子,产生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因战乱沦落而心灰意冷的知识阶层的怀疑,孔子便成了奚落嘲笑的丑角,产生了老、庄道家深邃的关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受到急功近利欲王欲霸诸侯们的怀疑,孔孟王道政治便皆不见用,产生了商韩激进的法治实践。儒、墨、道法的学说,实质上是以德、以爱、以道、以法治国四种社会和谐主张,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战国末年,荀子识力超拔,在批判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的带有总结百家之学意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20.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并且认为,将人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与发皆中节的"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和变化规律,进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实现"天地位"、"万物育"。这里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