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69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91.
崇尚儒教的朝鲜朝,其日常伦理意识也同样作用于男性,特别是两班士大夫们,他们往往将对女色的渴望隐藏于内心,以示自己儒士之风范。朝鲜后期的汉文小说中出现了泼辣狡诘、率性大胆的女性形象——如幼妓玉香兰(《钟玉传》)、妓女乌有兰(《乌有兰传》)。她们极尽所能,施展性魅力,撕破了伪道学的不近女色的假面具,将这些士大夫的真面目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392.
综观钟惺诗论,已隐然有着完整的体系且见解深刻。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传统的“性倩说”是种从表达和描述的对象上来界定的初级本质论。钟惺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从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其诗歌创作以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在明末诗坛刮起了一阵竟陵旋风。但相比之下,其诗歌实践与理论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探讨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3.
孙中山设计的理想人格体系,其实质就是革命.他把人格与社会进步、国家前途和革命需要结合起来,既符合革命救国的实际需要,又体现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4.
贾岛诗选择物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诗在物象选择上呈现出清冷、枯寒的特点,这种特点取决于他的生活境遇及艺术审美追求,寄寓着深刻的身世感慨,同时也构成了他的诗清寂、幽寒的一面。  相似文献   
395.
<老子>"道生一"的"生一",一般都习惯理解为"道生了一"或"道生出一",即把"生一"看作是动宾关系.通过考证,应为"道生为一"的意思,"道生"与"一"表现为一种判断关系.  相似文献   
396.
在道教哲学中,道是一个本原性的形而上概念,它是人生命存在和超越的最根本的依据。道教的神仙思想、精气神论、心性论以及善恶报应说等生命哲学的几个方面无一不是围绕着道这个理论核心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397.
近年来,国内在讨论思想文化的超越与突破问题时,常常关联到所谓轴心时代。其实,这是对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文明史有决定性的转轴时代(The Axial Age of Transcendence)论题的一种误译。他的本意是,在古代世界中,各地的高等文明在公元前800—前200年间不约而同地发生了超越性的突破转变,凡经历过此转变的古代文明则能更新其生命力,延续成为现代的文明;否则,便成明日黄花,被历史所埋葬。中文把应该译为转轴时代的the axial age,误译为轴心时代。古代中华的经书、经学、经术(王官之学)以及之前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轴心,不但是其后诸子哲思腾跃转轴的基础,更影响了其多元多层次的转轴特性。最能表达中华古哲对超越理念论说的是孔子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表达了一个人终生不断地超越的理念;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几乎道尽了公元前数千年间中华上古思想文化超越变化的大势——道或超越自然,或为自然所超越。这远远地超越了西方止步于上帝的超越。  相似文献   
398.
从《隋书·经籍志》相关史料的断句、荀勖新簿与郑默《中经》之关系、《北堂书钞》所引两处史料的正确解读、荀勖开创四部分类法的主观与客观条件、古今书目不录《中经》之原因等六个方面,就四部分类法的起源问题与董恩林先生《郑默〈中经)首创四部分类法考辨》一文进行深入的讨论,进而认为荀勖新簿是一部承袭《中经》所著录图书、又变更了《中经》分类体制的一部全新的目录著作,因此,四部分类法只能是起源于苟勖《晋中经簿》、而非郑默之《中经》。  相似文献   
399.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美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400.
从生存伦理学角度分析孔孟儒家的“道”、“德”观念,可以看出弘道崇德是孔孟儒家的两个终极伦理观念,最初并不具有现代汉族语境中的“道德”含义。“道”作为终极意义上的一个形式指引,其本体论地位是后来才获得的“德”最初的含义也是终极意义上的,即指顺从天意,根本不是后世所言道德之“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