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826篇
社会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2.
昆明话和普通话"VV"、"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西南官话相比,昆明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之—就是具有动词重叠式,形成了"VV"与"V一下"表示短暂、尝试意义两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表面看,这两种形式及其表意功能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但如果着眼于二者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与相关形式的依存关系,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各种相关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昆明话这两种形式与普通话的系统差异以及结合历史来源探讨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3.
依据语义配价理论考察常德方言动词 ,可发现与普通话动词对价语不同的语义要求 ,这些具有语义配价特色的方言动词可按与普通话形与义的差别分为四大类。方言动词系统、词义系统与普通话的不同以及语言习惯的制约是造成语义相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晋方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晋方言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一,19世纪之前的零星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二,80年代以后的晋方言分立及对晋方言全面的共时描写;三,本世纪初的深入研究及对晋方言的历史探讨。  相似文献   
95.
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志延片方言“噻”类语气词可用于单、复句的诸多句类句法环境,其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联系邻近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其来源应该是近代汉语假设语气词“时”、“价”连用后合音并语法化所形成的形式,而且是语法化程度很高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6.
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区域性方言语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方言语调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特征,然后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方言语调的判定、评分的标准和具体情况的处理,作出了原则的揭示。  相似文献   
97.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98.
"松"字在中原官话区秦陇片陇东点方言的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松"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它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9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women and men use language to mark gender boundaries, and to convey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endered identit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paper examines evidence that language serves as a gender identity marker not only in the particular phonological variants used more by women than by men, but also in the wider stylistic range evident in women's discourse in some communities. The gender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pragmatic particles and interactional devices provide another indic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women and men construct and express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in interaction. The final section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of stereotypical gender identities through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firstly by means of a narrative and secondly through the carefully crafted dialogue of an advertisement.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macro-level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qualitative ethnographic analysis in gend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00.
描写了唐山方言重叠式的主要类型,并对重叠式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