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8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5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以民族志和田野考察资料作为研究依据,认为壮族节日活动中,隐含着祈求巫术、驱鬼巫术、占卜巫术三种巫术形态。壮族群众在节日里,利用各种巫术手段来满足自己驱邪避鬼、祈福消灾、预测丰歉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2.
天地会最早活动在福建南部一带 ,清嘉庆、道光年间蔓延到长江以南各个省区。其中广西的天地会发展最为迅速 ,道光中叶以后即成为洪门活动的重点区域之一。壮族是广西天地会的主要力量 ,也是参加天地会活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这与当时广西的社会状况、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天地会的宗旨及组织形式有极大的关系。从 1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天地会在壮族地区组织了持续不断的反清起义 ,对近代中国和近代壮族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由于文学传承,汉族经典叙事文学的影响和文学惯性等众多原因,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情节单元为核心,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黎族和其他诸百越民族民间爱情叙事长诗依据情节单元分为三类,在它们的歌唱与哀诉中,复活的不仅是人与事、爱恨与情仇,也是民族与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04.
清代乾嘉时期常州女诗人庄盘珠的诗词作品,初有《秋水轩集》、《紫薇轩集》及《莲佩诗草》数种,以抄本形态存在,后《紫薇轩集》、《莲佩诗草》亡佚,《秋水轩集》以诗词分刻或合刊的不同形态流传至今。冒俊编校如不及斋本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合刊本。  相似文献   
105.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06.
壮族传统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采集与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类型或阶段,其中的男女地位或性别结构各不相同,从而使壮族性别文化个性十足。深入探析传统壮族经济的性别关系,可为壮族地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7.
许浑诗歌具有偶对精切、格律工稳、诗风浅近的特点,许诗的特点符合韦庄重审美、轻功利的文学思想.加以二人同处晚唐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在师承上皆受杜甫、白居易的影响,故此韦庄甚为推重许浑,在其诗歌创作中接受化用许诗的艺术手法非止一端.  相似文献   
108.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思想家。管仲的政策思想丰富而富有影响力。主要内容包括"法天合德,象地无亲"的政策内涵;深入调查,与变随化的政策原则;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倾向;农商并举,富国强兵的政策主张;礼法并用,王天下的政策理想。  相似文献   
109.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优游自在的生活;再次,就修养论而言,苏轼静心养性,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深得庄学全生保真之旨;最后,就人生境界而论,苏轼追求“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的境界,摆脱世俗的忧患得失,追求庄子式的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10.
庄子虚拟"畸人"主要是为了便于凸显出不可言说之"道",庄子借"畸人"们"不肯以外物为事"的特征、奇特怪异的相貌以及无功、无己、无名的品德来说明: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精神的归宿,"道"作为标准具有绝对性以及"无为"作为同乎"道"之途径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